摘 要:新課標改革已經好幾年了,這幾年高考數學卷的試題很多都源于教材改編,這說明數學復習工作必須做好回歸課本的工作。學生在數學復習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傾向就是脫離課本,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高三數學復習中如何“回歸課本”?如何有效地發揮課本中例、習題的功能?如何從課本知識中提取出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每位高三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高三文科數學;數學復習;回歸教材
文科學生數學基礎差,要學生復習好數學,只有找準適用文科學生的復習方法,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應用可能性,而且用思維方面所起的作用來了解數學。在高考一輪復習中往往以資料過關代替了教材過關,致使多數學生不會活用教材,不能舉一反三,翻開教材好像什么都懂,動手做題時卻沒了思路。我認為這是高考復習指導中的一大誤區。其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歷年高考試題的真實寫照。高考萬變不離其宗,依綱扣本,其中的“宗”和“本”指的都是課本。課本的試題大多都蘊涵著豐富、深刻的背景。實踐證明,以課本為素材組織高考復習,不僅不會影響高考成績,而且是提高成績非常有效的途徑。在這幾年教學實踐中,我作了一些嘗試,現就談談具體做法。
一、將教材內容與歷年高考真題對照,引導學生回歸教材
通過對數學教材中的概念、內容、思想方法等進行歸納、整理,建立起知識體系,讓學生明白高考考什么,這樣提高針對性,減少盲目性。數學高考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點,注重學科內在特點和知識的綜合。分析高考試題不難發現,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幾乎年年必考,有的已經成為高考常規題,構成高考試題的主體。那么作為老師,先認知教材,這個認知教材不是機械的羅列概念、公式、定理等,梳理一是要著眼于查漏補缺,把教材的重點、學生的弱點作為復習要點。二是著眼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不但增加知識庫的存儲量,還要增強知識鏈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應該通過知識庫,使得數學知識結網,渾然一體,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具備從全局上駕馭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明確了這些才能在備課中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地開展復習,做到讓學生“即見樹木,又見森林”。有許多高三學生認為高考題與教材關系不大,喜歡做課外資料。每到這時,在復習每章教學內容前,我就把近幾年的高考題與本章教材相近的原始題進行對照,旨在啟發、引導學生相信教材是高考試題的基本來源,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大多數試題都是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組合、加工和發展的,激發學生重讀教材、回歸整理的興趣。
二、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例題、習題,呈現考點,引導學生回歸教材
教材上的例題、習題都是幾代專家多次篩選的精品,具有一定的基礎性、針對性、示范性和研究性,教師結合考綱,結合學生實際,剔除過難,過偏的題,同時適當地拓寬教材,教師應精心設計和挖掘課本例題編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的例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從學生熟悉的課本例題、習題入手,通過拓展與變式,引入對新問題的探究,調動思考的積極性,提高復習效率
現在,高考復習資料五花八門,學生無所適從,不少學生在復習中埋頭苦練,拼命做題,往往是事倍功半,我覺得必要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要搞題海戰術。復習時要更多地注重“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和“多題歸一”,更多地注重抓題目核心,提煉反映數學本質的東西。努力爭取達到做一題,得一法,會一類,通一片的收獲。通過對課本例題的變式練習和拓展引申,使學生參與探究中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分析具體方法中所包含的數學思想,通過對具體方法進行再加工來提煉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四、以資料中知識交匯題型與教材中公式、思想方法對照,引導學生回歸教材
我們說高考數學復習要回歸教材,并不是說拘泥于教材,不要資料,而是如何把資料和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能把資料里的典型題在教材中找到對應的數學思想、計算公式和解題方法,讓學生相信,只有扎實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才能解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回歸教材。
總之,課本是幾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指導性、規范性。復習時回歸教材,就是抓住教材基本點引出高考數學制高點,注重例題、習題所具有的普遍性知識、思維方式與方法,既能深挖例題、習題的示范作用又能熟練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一般方式、方法,更能輕松解決某一類問題。教師應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感悟教材的編寫意圖,積極開發課本的潛在功能,創設問題鏈情景,探索問題的引申、推廣、拓展、變通,開展高考復習中的研究性學習。這不僅能使學生跳出“題海”,又能鞏固基礎知識,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深化數學的本質內涵,更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平時教學中要用好課本,到了高三復習階段,也要以課本為主,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