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再針對考試與分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是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陣地,作為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在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思維
如今,發達的科技與便利的交通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英語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針對初中英語的教學工作,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考試機器,而是能夠追根溯源,去真正了解另外一門語言并且熟練運用的創新型人才。那么,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卻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與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之余,要盡己所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堂環境。首先,嚴格的課堂管理,使課堂井然有序,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必要時可采取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其次,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后,教師可放低姿態,與學生談談心、聊聊天,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包括對自己的意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最后,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發揮其強大優勢,實現課堂價值的最大化。真正的好老師不是一味地嚴苛,也不會與學生過分親近,而是該嚴格時嚴格,該溫暖時溫暖,張弛有度,自行把握分寸。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和諧而又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二、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進行創新活動的主體。傳統意義上的英語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一味地將大量信息灌輸給學生,全然不顧學生能否接受或接受的程度,學生無法參與其中,暫且不談創新思維能否得到培養,就連基本的教學目標實現起來也有難度。新課程標準改革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即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首先,正確認識師生的主客地位,教師所起到的只是引導的作用,多讓學生去表達,教師也會輕松許多;其次,設置一些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活動,比如分組討論、情境表演、英語競賽等,教學也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重點培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鼓勵他們展示自我;最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總不能跟著學生一輩子,只有養成了學習習慣與掌握了方法才會受用終生,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主動進行創新活動,培養創新精神。
例如,講授“My name’s Gina”這一課時,我在課前做了充分準備,對學生的情況做到一定的了解,在第一節英語課上,根據每一名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他們每一個人都取了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據了解,這是學生擁有的第一個英文名字,他們覺得新奇而又有趣,每個人都是課堂的主人,都擁有一定的發言權。
三、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只有具備提出問題的質疑能力,才能夠學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想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首先要具有質疑精神,在備課時對教材做到充分研讀、精讀,挖掘教材中值得重點探討和深入研究的問題,將它們提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點與考點,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將英語教學延伸下去;其次,創新教學方法,使課堂別具一格。不同的教學內容,課堂模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不一定局限于固定的套路。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特點,適當地進行創新,將時代元素和學生感興趣的,與初中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融入進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針對教材所涉及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提升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
例如,在講授“When is your birthday?”這一課后,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我布置學生回家后調查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生日并進行記錄,在父母長輩過生日的時候記得送一聲祝福與問候,這是一種禮節,也會帶來愛的溫暖。因為每個人的生日不同,也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促進了情商教育,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英語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更多了一分開放性,我們所期待看到的英語課堂是熱鬧的、開放的,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更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與擔當,緊跟課改腳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完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讓初中英語課堂不斷煥發新的光彩,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不斷完善,從而讓學生逐漸地愛上英語、愛上英語課,不再把學習英語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
參考文獻:
[1]范鐘靈.探究式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2006(4).
[2]王紅英.淺談初中英語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海外英語(中旬刊),2010(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