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創新人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里要能盡情發揮又不能成為一匹脫韁的馬,老師便需要尋求各種有效途徑精心雕琢優化課堂。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優化課堂的有效途徑:精心設計與捕捉教學關鍵事件。
關鍵詞:精心預設;捕捉;關鍵事件;優化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轟轟烈烈地推進課改,提倡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很多地區的老師因為經驗以及慣性等原因習慣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學過程只是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而一節課45分鐘很難保證學生分分鐘都在完全投入的認真聽講,而高中物理又是一門抽象難理解的學科,不少高中生害怕學物理,要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需要全體物理教師轉變思維,調整心態,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但這樣的課堂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教師必須尋求方法優化教學才能駕馭的了,而精心設計與用心捕捉教學關鍵事件,是教師優化物理課堂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精心設計教學關鍵事件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物理學科最大的特點是抽象,物理規律的得來如果只是生硬地照課本教學,沒有經過任何的體驗,學生自然很難理解,更不會應用。不理解的學習談何興趣,又哪來的好成績。為優化教學效果,教師課前需要精心備課,鉆研教材,分析學生,對教學全程進行合理的規劃,預設既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又有極大吸引力的關鍵事件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關鍵事件的背景下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尤其在教學不易理解的物理規律時,更需要借助關鍵事件激發學生的想象,變抽象為具體,從而使教學活動教得生動、學得靈活、練得扎實,最終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教學關鍵事件是教師提高課堂駕馭能力的有效方法
課改提倡課堂還給學生,而這樣的課堂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學生的能力水平不齊,特點各異,自覺好學的在課堂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不自覺的學生沒有很好的引導則會借機放松自己,成為一匹脫韁的馬,而一堂好課一定是有嚴謹的教學秩序,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對課堂駕馭游刃有余,教師提高自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在預設關鍵事件時需要自我剖析,必要時需要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調整以適應關鍵事件的預設環境和氛圍,這樣迎合了學生便能讓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更得心應手。
三、精心設計關鍵事件可大大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關鍵事件能幫助教師思維更加清晰,促進教師專業結構進行分解和重組,由于關鍵教學事件具有反思性,能夠引起教師進行反思、討論,教師要設計的關鍵事件可能曾經進行或體驗過,一般是希望對已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事件進行復制或修改。因此,在關鍵事件的設計時要做到“三常”:“常設計常鉆研”“常設計常修改”“常設計常補充”,可以獲得教學智慧和教學機智的增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設計關鍵事件時,抓住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或學生易犯錯的細節,并給學生仔細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在教學《向心力的實例分析》一節中,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刺激的游樂項目:過山車,過山車的轟鳴聲和游客的尖叫聲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而后用模型教具模擬過山車運動。先將小球放于模型斜道較高的位置,小球獲得一個較大的速度后順利通過圓軌道最高點。然后逐步降低起放點位置,小球過最高點的速度也隨之減小,預設問題:若在與圓軌道等高處釋放小球,小球在圓軌道上將做什么運動呢?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后可能產生三種結論:(1)小球到圓軌道最高點時,速度恰好為0,而后做自由落體運動;(2)小球恰好能經過最高點做圓周運動;(3)小球上不到最高點就原路返回。教師再用模型教具演示,發現小球不到圓弧最高點就被斜拋出去。由此可告訴學生若不考慮圓周運動,僅由機械能守恒小球到最高點的速度應為0,而實際上小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小球要通過最高點速度需達到某一特定值才能滿足需要的向心力。再引導學生通過受力分析確定向心力的來源,進而得出最小速度。還可在此基礎上拓展研究,繼續預設問題:小球的釋放高度不同,則它在圓弧上的運動有幾種可能?待學生討論后模擬演示,最后告訴學生各運動的分界點。這樣這節課通過模擬過山車在與圓軌道等高處釋放這一關鍵事件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順利突破了本節的教學重難點,并拓展和加深了教材內容。
四、捕捉隨堂關鍵事件是教師優化教學的智慧表現
課堂上,隨著教師教學的進行常會隨堂生成一些無意的關鍵事件,也就是常說的突發事件。有經驗的教師教學過程會加強注意力,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眼神進行動態捕捉,遇到突發事件便會借勢發揮,靈活教學,把本來不利于教學的事件轉化成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事件,依托已有的教學經驗,將關鍵事件引到一個或多個知識點上。隨堂生成的事件更能幫助學生記住與該事件有關的知識,利用好了反而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能捕捉隨堂突發事件,并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有利的關鍵事件。而突發事件的形成在實驗課上尤為常見。某次做分組實驗《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指導學生為方便數據處理,將紙帶上的打點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盡可能多取一些計數點,有個學生質疑說:“小車運動太快,打點不夠,取不了幾個計數點。”當時正好他的紙帶還沒從小車上拆下,發現紙帶與小車相連的一端前一段都沒打點,學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說是提前關電源不打點的,有說太早釋放小車的,有說釋放小車位置離打點計時器太遠的。筆者因勢利導,充分利用這條紙帶,對學生的結論逐一解釋,相信通過這條特別的紙帶反而能使學生將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記得更牢。又如,用插針法測玻璃的折射率,實驗使用的是梯形截面的玻璃磚,指導學生用兩個平行面做實驗,一學生反映插入兩枚大頭針后,在另一平行面透過玻璃磚逆著入射方向怎么都找不到大頭針的像,有些學生認為光線可能從側面折出了,建議從玻璃磚的側面看,可嘗試多次還是沒找到像,后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平行面的不同位置變換角度看才找到了大頭針的像,最后借此告訴學生只要改變入射光線的角度,就會在不同的方向得到出射光線,有些是折射,有些是全反射,為后邊全反射的教學埋下伏筆,激起了學生對未學知識求知的欲望,后來學生紛紛試手實驗尋找全反射線。
此類隨堂生成的關鍵事件不勝枚舉,只要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課前精心設計關鍵事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課上用心捕捉并智慧利用突發事件,尋根探源,靈活教學,就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張安.如何處理高中物理實驗課堂中的“突發”事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3).
[2]田艷娟.高中物理教學關鍵事件的構建與生成[D].河北師范大學,2015.
[3]劉菊霞.課堂教學關鍵事件研究[D].河南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