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應該要上得“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由“花哨”變為“簡單”,由“零碎”變為“整體”,由“封閉”變為“開放”。語文教學要追求和諧與簡單,追求樸實與實在,語文學習應回歸到簡單樸實的路子上來。
關鍵詞:花哨;簡單;零碎;整體
葉瀾教授認為,語文課要上得“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也主張“簡簡單單教語文”,他進一步引申:“做好最簡單的,最本質的,就是最成功的。”悉心研讀專家的理念,似乎都有一種趨勢,那就是,語文教學要追求和諧與簡單,追求樸實與實在,語文學習應回歸到簡單樸實的路子上來。
曾聽過一節《記念劉和珍君》的公開課,學生還未深讀課文,教師就提出了十幾個問題。諸如“課文的七節中哪幾個小節集中寫了劉和珍君?”“第一、二小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六、七小節又起什么作用?”“這部分是按怎樣的思路布局的?”這樣簡單的問題就有七八個,學生幾乎無暇讀書或者靜下來慢慢思考。整個課堂在一問一答中推向高潮,真是一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現象。這樣的課表面激情澎湃,實則粗糙、蒼白和似是而非;表面“面面俱到”,實際上華而不實,支離破碎,各個教學環節都半生不熟,“夾生”現象太多。
課堂提問本是很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但若把課文肢解成若干碎小而無意義的問題,弄得“滿目瘡痍”之時,則成為無效提問。當低效甚至無效的碎小提問充斥于課堂之時,不僅僅割裂了課文的整體氣脈,也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不僅僅浪費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更是扼殺了學生多元解讀和個性解讀的權利。
仔細研讀《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只有一個最中心、最本質、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要紀念劉和珍君”。當然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化整為零”:紀念的目的,紀念的內容,紀念的意義。揪住這樣的中心問題不放,其實已經做到了提綱挈領。所謂“整體把握的能力”除了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之外,還應該指整合教學環節。用“為什么要紀念劉和珍君”這樣的問題整合全文,猶如用一條主線串聯其散落的珠子,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至于其他的碎小的、無效的問題不問也罷。
同樣的,還不僅僅是問題要精而少,材料的引用也要精而少。比如,在迫切地想要了解《記念劉和珍君》之前,“劉和珍君遇害”的背景同樣值得關注。一教師在教學此文時,引用了大量的背景資料。從關于《記念劉和珍君》發表在《語絲》后由作者編入《華蓋集續編》的經過,到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從慘案發生的當天魯迅先生寫的《無花的薔薇之二》,到后來在《死地》《空談》等文中的猛烈地抨擊;從揭穿“流言家”的謊言到敘事性悼念雜文《記念劉和珍君》,從過去的諸多慘案到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硝煙……短短一節課,光背景介紹就占了18分鐘。然而,表面的花里胡哨和鋪天蓋地的資料堆積,只能使原本“擁擠”的課堂更加“臃腫”。這樣的課熱鬧有余,樸實不足;像時裝表演,像花瓶,表面精彩而內部荒涼,精彩的背后是學生的無奈、無措和得不償失。
那么,如何從繁多的背景材料中吸取一些精華滋補于課堂教學呢?恐怕,教師光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資源意識還是不夠的。必須從有益于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做出細致而適宜的甄別,必須“始于一個平臺,必須擁有一個原點”(竇桂梅)。從這個意義上說,《記念劉和珍君》教學中的引用資料,切忌求全求滿,必須要緊扣教材,必須與課文的主題息息相關,必須與原文在更深處“藕斷絲連”。說到底,高中語文課堂,既要選擇合適的課外活水資料用于“滋補”,同時要對那些可有可無的資料勇敢地按下“刪除鍵”,為課堂“瘦身”。
竊以為,以下資料更能和原文在思想的深處“一脈相承”: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日本軍艦炮擊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徑,北京各界人士和愛國學生五千余人集會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會后結隊赴段祺瑞執政府請愿。女師大師生是由學生會組織上街的,領隊的就是年僅22歲的學生自治會主席劉和珍。行進在隊伍前面的還有張靜淑、楊德群等,都高舉著紙旗,呼喊著口號。當來到鐵獅子胡同附近時,段祺瑞執政府命令衛隊向請愿隊伍開槍射擊,并用大刀、鐵棍亂砍猛打。打死打傷200余人,劉和珍走在前頭,首當其沖,中彈倒下。張靜淑和楊德群先后前去攙扶,也相繼中彈。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
這段材料本就是魯迅先生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的最直接的緣由,因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至于其他資料,能刪就刪,還語文課堂以清爽干凈,豈不是更好?
可見,文本引用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正如支玉恒所說:“有些語文課很少進行語言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圍繞文本內容,外加大量的教化性補充,過度渲染張揚人文性,沖淡了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大量的教化性補充只能讓學生眼花繚亂。只有精而少,才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對于徜徉在閱讀深處的高中學生來說,適宜的課外活水必將為他們的閱讀額外增值,而這種增值不正是語文教學所孜孜以求的境界嗎?
[1]賈志敏.簡單,就可以了[J].小學語文教學,2015(9):1.
[2]支玉恒.語文課堂究竟是干什么的[J].小學語文教學,2015(1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