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切實提高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質量,鞏固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結合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展開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全面提高我國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解決措施
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對外開放以及交流范圍也逐漸得到拓寬。英語作為重要的溝通方式,在我國的教育領域得到重視。現階段,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是在英語閱讀方面依然過于薄弱,需要學生自身不斷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推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高效發展。
一、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現狀
分析我國現階段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由于傳統教學理念始終得不到及時更新,導致閱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閱讀資源過于表面化,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偏向于應試教育,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展。
1.過于單一化的閱讀教學方式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無論是從教材信息量方面,還是教材質量方面,高中英語教材都已經得到質的突破。盡管如此,在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發揮教材的優點;在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文章進行相應的拆解并加以講解,導致學生失去了對英語閱讀的整體解析水平,逐漸形成不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大大降低了學習成效,減緩了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進度。
2.過于模式化的閱讀資源
相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材料來說,新教學材料在質量方面已經得到提升。但是閱讀內容與閱讀形式依然過于單一化,無法有效提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其文章形式也過于片面化,長期枯燥乏味的課堂無法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生的英語閱讀素養始終得不到高效提升,其閱讀熱情也受到抑制。
3.過于注重技巧性的應試教育
在我國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進行“填鴨式”的閱讀教學,使其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可以取得較高的成績。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始終得不到積極全面的引導,導致其在閱讀、練習過程中,對技巧性閱讀產生嚴重依賴,一旦遇到陌生題材的文章和習題,則會出現焦慮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自身閱讀能力的培養,影響了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質量。
二、探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的解決措施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改革發展,提高我國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水平。教育人員要遵循“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引入先進、科學的教學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學觀念
我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之所以始終得不到高效的提升,是因為長期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桎梏。教師應該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潮流,轉變原有的英語閱讀教學觀念,具體結合新課改教育要求,進一步提高高中英語閱讀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教學方式方面,教師需要以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學習能力為基本內容,適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推動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從而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熱情。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經典句子,對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從劇本閱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水平。
2.利用不同平臺豐富教學內容
隨著網絡平臺的發展,英語閱讀資料呈現出逐漸遞升的狀態。與此同時,先進、科學的教學配置與教學手段不斷衍生。教師需要全面利用不同的優秀教學資源,來豐富英語閱讀教學內容;不僅要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興趣的生成。例如,在講解“Growing Pains”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具體參考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的劇情內容,將電視劇中的相關截圖以及文章插圖通過視頻方式,對學生進行動態化的呈現,并指出相關問題,將這些懸念自然地契合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探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其主觀能動性。
3.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教學目標
現階段,“灌輸式”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順應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學生的閱讀需求也逐漸發生變化。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教學目標,具體結合閱讀文章的類型與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注重“因材施教”,結合不同的閱讀風格,培養學生形成全方位的閱讀能力。如,在閱讀過程中遇到“globalization”這一詞匯時,可以對其進行拆解式的講解,發現由“global”與“local”兩個詞匯組合而成,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會發現這一詞匯可以翻譯成“球土化”,通過延伸會發現指的是帶有本土以及民族風格的文化現象可以被全球接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得到提升,其創新性思維也得到開拓,使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閱讀思維,從基礎上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總之,高中生正處在主動認知的階段,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且適宜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對英語閱讀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生智能化學習方式的形成,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趨勢,提高我國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管銀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探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3,5(6):7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