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鎮中學生,因其處在特有生活環境、特殊年齡階段,而具有特別的個性,是一個典型的“三特”人群。父母為生計長期外出務工,使得他們的生活相對獨立而缺少父母的監督、指導、關愛。這樣年齡的“留守青少年”,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其思考問題的方式、感知身邊客觀事物的能力、興趣與愛好的養成,都給鄉鎮中學合唱隊的組建、訓練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闡述了鄉鎮中學合唱隊的組建和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鄉鎮中學;合唱隊;組建;訓練
一、鄉鎮中學合唱隊組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5歲,是鄉鎮中學初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身高、體重等身體外形特征,聲帶結構、生理結構等身體內部結構都正在發生明顯變化。有不少學生恰好處在變聲期。他們的嗓子不圓也不亮,同時缺少光澤;其音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加上又生活在一個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的特殊環境中,其思考問題的方式、感知身邊客觀事物的能力、興趣與愛好的養成都有著特殊的烙印。各種客觀與主觀因素交錯在一起,使得鄉鎮中學合唱隊的組建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鄉鎮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時期。在生理上, 除體重和身高等身體外形變化快外,他們的聲帶也在發生變化,這就是我們說的變聲期。有的學生,因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監督與關愛而沒有正確處理生理變化,以致在整個初中階段都不能正常歌唱;在心理上,他們多為“留守青少年”,特殊的生活環境,特別在意身邊同學的目光,造就特殊的思考問題方式、處理身邊客觀事物的方法,養成其不一樣的興趣與愛好。因此,他們常給老師“懂事”,又“不懂事”的感覺。這些明顯處于“變聲”期、或者讓教師感覺“不懂事”的“留守青少年”,就可能選不進合唱隊。
2.鄉鎮中學學生相對鄉鎮小學學生課程任務增加了很多、課余時間少了很多,考試壓力大了很多。同時隨著歲月的變遷,不變的是父母仍外出務工不在身邊;變化的是爺爺奶奶變老了,自己似乎長大了,家庭生活壓力也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大。這樣,這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壓力較大。現實也是家長逼得緊,老師壓得兇,這樣一來許多學生想參加都不敢了,特別是畢業班的學生,幾乎沒有人參加。
(二)消除不利因素的辦法
1.轉變音樂教育觀念,強調音樂藝術對人格熏陶的重要意義。“留守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問題,應得到教育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特別是鄉鎮中學老師和這些同學的家長,真正實際行動上的重視。在“留守青少年”課外活動的設置方面,需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排除“考試為中心”的影響。特別需要強化音樂藝術對人格的熏陶,特別需要強調音樂藝術對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為“留守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增加正能量。
2.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形成音樂藝術對“留守青少年”熏陶的良好環境。在鄉鎮中學校園內,要營造音樂藝術對“留守青少年”熏陶的良好環境。想辦法讓外出務工的家長和這些“留守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音樂藝術,特別是合唱藝術對“留守青少年”的獨特教育之功能,使更多的人能支持、關心、喜歡和參與合唱。同時,鄉鎮中學要多組織音樂藝術活動,在課余時間里,讓“留守青少年”在聽覺上感染合唱,在視覺上感受音樂,在內心接受音樂藝術的甘露,進而在實際活動中參與合唱,更深層次地接受音樂藝術的熏陶。這樣就會在校園里形成良好的氛圍,變被動參加為主動參與。有了肥沃的土壤,這些生命力極強的“小樹”又怎么不可能茁壯成長呢。
3.充分利用節假日,多開展音樂藝術活動,讓音樂藝術占有一席之地。周末、端午、中秋等節假日,在鄉鎮中學,“留守青少年”的父母為了生計大多不會回家,對“留守青少年”這是需要充實的空閑時間。因此,充分利用這些節假日,開展音樂藝術活動,班級組織小組、學校組織班級合唱比賽。這不僅可以豐富“留守青少年”的節假日生活,還可以很好地利用音樂藝術對“留守青少年“”進行人格熏陶。讓音樂藝術在學校,合唱在“留守青少年”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鄉鎮中學合唱隊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青少年”的自然音域大多數不寬,一般僅有9~10度(即b-c2或d2),加上因各自嗓音有不同程度的區分度和變聲期間帶來的不良效果,這樣使得“留守青少年”在合唱時,唱出的聲音就讓人感覺共性不是明顯,反而個性特別突出。
2.對自然音域高的音樂作品,變聲期的“留守青少年”,因特別在意身邊同學的目光,不愿,也不會去挑戰。更不去說,他們本來就存在先天氣息不足。這種情況下,氣息對聲音的支撐,對聲音的響亮度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其結果表演效果呈現:對高音區音色缺少圓潤感,感覺“不實”“不亮”;對低音區感覺“沉悶”不開豁。
3.平時訓練內容,對“留守青少年”來說,除樂理知識外,還有臉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藝術與情感的呈現,吸氣與呼氣、發聲部位變化技巧運用,音色的和諧以及咬字吐字等。只有把這些基本功做扎實了,合唱表演的醉人的藝術場景才能像荷花一樣從蓮蓮荷葉之間帶著晶瑩剔透的水珠在眾人面前展現出來。如果訓練中某個環節存在問題,就會影響合唱場景的最終呈現結果。在這些訓練中存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千差萬別的“音色”難以調和一致。
(二)解決辦法
要提高由“留守青少年”組建的合唱隊的演唱表演水平,就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強調情感表現,狠抓基本功訓練。合唱首先要做到的是“聲音與情感”并發,以達到“聲情并茂”的原汁原味的音樂藝術味道。既然“留守青少年”在聲音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那么我們就從情感處下功夫。事實上,“留守青少年”在“聲”方面存在局限性,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標準。這樣,我們只能將“情”放在訓練的首位了。
2.在平時訓練中傾注“情感”。讓“留守青少年”在作咬字吐字、視唱、發聲練習中,特別提醒同學要“用心、動情”地練習。同時,在選擇練聲曲時,要注意選用“有趣、旋律化、帶表現記號”等有利于情感表達的條目。
3.在排練時強調“情感”的表現。在合唱排練的大戲臺上,要在巧妙引導“留守青少年”理解音樂曲目之內涵的前提下,認準音樂藝術曲目的“情”之“心”所在,然后用“心”,動“情”地去表演展現她,而不是簡單的一個“唱”字了得。指導老師要運用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來彈奏同學們的心弦,激發“留守青少年”的表現欲望,讓他們不知不覺地融入情中,醉入情中,進入忘我的表演境界。
4.演唱作品的選擇要考慮“留守青少年”年齡特殊、生活環境特有、個性特別的“三特”因素。所選曲目要符合“留守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生理需求。也就是說,在情感上要與“留守青少年”相匹配,且易于表現,要為優美流暢的曲調。在演唱內容方面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優秀經典曲目。不符合“留守青少年”“三特”特性的曲目,就算是優秀的也堅決不能選用。
鄉鎮中學的“留守青少年”是一個年齡特殊、生活環境特有、個性特別的“三特”群體。由這樣的“三特”“留守青少年”組建的合唱隊,不可避免地天然存在“三特”群體帶來的不足。文章針對 “留守青少年”合唱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事實證明,它們在實踐操作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怎樣變“不利”為“有利”,怎樣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留守青少年”合唱隊的整體水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且需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汪雅虹.淺談西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對策:以甘肅省渭源縣為例[J].學周刊,2016(27).
[2]劉軍霞.淺析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赤子(中旬),2014(18).
[3]郭煉.初中合唱隊的組建與訓練[J].中國音樂學,1997(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