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紫砂壺,高江村(士奇)詩云:“規制古樸復細膩,輕便可入筠籠攜。山家雅供稱第一,清泉好瀹三春荑。”這也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國際紫砂協會副會長黃飛平的制壺理念。在紫砂壺工藝發展的幾百年間,名家輩出,現代紫砂陶藝家在浸染傳統的同時,也以獨有的藝術構思解讀了新時代的紫砂魅力,觀黃飛平的作品,更有此感。
黃飛平1967年生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制壺世家,自幼受到紫砂陶藝制作的熏陶,酷愛紫砂藝術;1982年跟隨母親在宜興紫砂廠學習紫砂壺制作;1990年進宜興紫砂二廠研究所繼續深造,得到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的指點。高級工藝美術師徐漢棠,20世紀50年代初即拜當代紫砂泰斗顧景舟為師。名師點撥之下,黃飛平制壺工藝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其擅長花器,作品以全手工成型為主,古樸典雅,正應了“規制古樸復細膩”之語。同時他立足于傳統,創新于自然,所制之壺頗有文化底蘊,深受大家喜愛,作品盡情發揮紫砂陶之靈氣,曾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深得各界人士好評。
2013年12月黃飛平被中國陶瓷學會授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14年7月他被中國陶瓷學會聘請為中國陶瓷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陶瓷學會紫砂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2008年11月他被漯河市工藝美術家協會選為漯河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2011年12月被舞陽縣賈湖陶瓷藝術館聘任為舞陽縣賈湖陶瓷藝術館設計師;2002年黃飛平創辦宜興市天玄堂紫砂藝品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成立了天玄堂紫砂藝術研究所。
黃飛平對紫砂壺藝術有自己獨到的解讀,他制有一款滴角四方壺,并擁有其外觀設計專利,同時,滴角四方壺還是宜興方言第一壺。宜興方言源遠流長,先周時期,泰伯南遷,定居太湖之東,建立吳國,其中原音與當地蠻音融合形成的吳音,成為宜興方言最初形成的淵源。而后經過北民南遷,外來的文化和方言習語的融合,至南宋時期,宜興方言基本形成,并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宜興方言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展示了宜興的歷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色,而滴角四方,四方滴角,正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宜興方言(“方方正正”之意)。該滴角四方壺通觀之下,為渾然一體的正方體,壺把、壺蓋、壺嘴均以巧妙的格局布置其中,讓人一看不著邊際,二觀會心一笑,再品意味深長。黃飛平以自己三十多年的制壺經驗,結合宜興方言,經過長時間的揣摩,終于創作出這把用宜興方言命名的第一把紫砂壺,該壺也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收藏。
除了創新外觀之外,傳統題材也是黃飛平的拿手之作。松竹梅等傳統的文人題材在他的手中,亦有古意盎然之風骨。其中梅樁壺是他的最愛,緣起遇見馮桂林大師的梅樁壺,栩栩如生的梅枝讓他感嘆不已。黃飛平制有夙慧壺,壺體以抽象直玉璧為形,壺鈕為雙圈裝飾物,線條順舒流暢,輪廓周全,變化合度。結構嚴謹而精致,深沉質樸,剛中帶柔。全身透出通靈慧穎之氣度。壺嘴采用三彎流設計,嘴腹之嘴口逐漸變小形成細嘴。壺把上寬下窄,手握舒適。嵌蓋,口蓋平整,平肩。壺肩壺口相連。高身桶,呈圓柱狀。這個壺形修長,壺鈕似橋梁置于壺蓋正中,上面附有可以活動的帶有螺紋的雙圈,品茗時可以手撥弄之,妙趣橫生。此壺觀之,有方有圓,方圓結合,呵成一氣。整體給人一種端莊渾厚、正氣大度的感覺,也能彰顯出把玩者樸實無華、性格溫潤的人格魅力。
黃飛平還制有掇球壺,該壺是典型的幾何形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其壺鈕、壺蓋、壺身,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
世人常說云泥之別,世間卻有這樣一群匠人以泥琢心,兒時手中玩耍的泥團,時過境遷,在大師的手中變成一件件足以流傳后世的紫砂壺,這不僅是時間的傳承,也是百年來,文化記憶與傳統精粹的流傳之路。珍貴的是,這么多年來,初心不改,古樸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