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是學生最直觀的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借助語文課本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從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而課本的內容是專家、學者精心編寫的前人成功經驗的積累,所以傳統教學將毫無遺漏地把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視為教學的根本且是唯一的目的,即所為“以本為本”。現代教育要求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即能提出、發現和解答與日常體驗有關的問題。因此,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經成為教師的必然選擇。
一、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對此,教師要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二、新教材無論是識字,還是課文,都更貼近學生生活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實踐必然包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自然。例如,在學習《春天的手》一課時,課前先組織學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學生一個個歡天喜地。觀察后學生圍著我說:“柳樹長小嫩芽了”;“我看見小蜜蜂也出來了”;“還有蜜蜂在樹上飛呢”……學生爭先恐后。“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都正確,很好。咱們看一看課文是怎么描寫春天的。”學生此時迫不及待地紛紛打開書認真讀起來……學完課文,我問學生,你對自己剛才說的春天的變化滿意嗎?學生一個個搖起頭。“好!那你學完了課文能改一改么?”學生更是不甘示弱。我們重又走出教室:“校園里桃樹開了粉紅的桃花”;“蜜蜂們忙著采蜜”;“小草鉆出頭看我們玩”……雖然說的很簡單,但是不難看出,兩次截然不同。下課了,學生還圍著我訴說著。學生已將課堂所學充分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課堂內外有機結合,知識得以延伸。長此以往,學生怎能不發展呢?在這一次次知識拓展的同時,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知識,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更留心觀察周圍的世界。“知識延伸 深入生活”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達到了資源共享,也真正達到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走出教材之門,進入自然、社會大學中求真知
課堂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主陣地,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因素,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從而使學生走出教材,獲取新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捕捉綜合學習課題的意識,這樣才能捕捉到一些可供學生研究,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的課題。此外,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不要輕易放棄,要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對提出的疑問進行研究,長期這樣下去,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課后繼續學習的習慣。另外,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引導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現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興趣的事物,身邊人們議論的一些話題等,都可以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課題。
四、多媒體豐富教材,創造實踐機會
當今信息時代,多媒體走進課堂已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既可以生動逼真地再現教材的內容,又可以對教材內容重新設計組合,也可以把教材相關的資料向學生展示,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創設了機會。
語文教師應重視教材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鍛煉實踐能力的意識,自覺開發語文學習資源,從而使學生在一切需要運用語文的場合中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拓展教材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小課本”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