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進行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并且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通過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閱讀;培養
一、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揮自主性
教學中,許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有的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
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想到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解讀。實際上,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地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區閱讀。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老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去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小學語文基礎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中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已經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閱讀的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
閱讀前,老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閱讀中,老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
閱讀結束后,老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達情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我在進行《草原》一課的教學時,課前播放了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了學生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讓學生們在讀中感悟。這樣,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從而,這節課也是收獲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