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的多少至關重要,如果不注意教學方法,識字時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么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將會困難重重。那么,怎樣讓孩子們在低年級打下扎實的識字基礎呢?我認為孩子們要和生字多見面,而教師要抓住以下的“三次見面”來強化學生識記生字。
一、印象深刻
初入學的兒童,識字不多。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專題訓練,一篇新課文拿到手,首先應讓學生自由讀一讀,圈畫出文中的生字、生詞,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并多讀幾遍,讓學生在領讀、齊讀、指讀、賽讀的過程中正音,不斷加深印象,記住字形。
在教材中“看圖說話學拼音”部分中要求學生學會52個漢字,所以在教學中學習識字時,可以結合畫面組詞,讓學生邊說邊識字,從而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識字水平。還可以根據拼音的發音不同,讓學生組詞造句,使枯燥的拼音字母學習變得內容豐富,形式生動有趣,促使學生利用拼音自主識字、閱讀。
記憶字形是難點,第一步可以讓同學互相解決困難,如果有好的方法,比如猜字謎、編兒歌等,可以讓同學當“小老師”,在全班內“推廣”;如果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某個字很難識記,想不出好辦法來記憶,這時,老師再出面,引導學生克服困難,直到孩子們都放下疑問的小手,露出自信的微笑。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也很難持久,所以在新課教學的后半部分,需要采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對本課的識字情況進行檢查。比如“選字填空”、“啄木鳥醫生”、“朗讀小韻文”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大腦興奮中樞會不知不覺地活躍起來,從而對生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病因存檔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人的遺忘規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在當天的另一節語文課,或者第二天的語文課上,就要對剛認識的生字及時進行復習鞏固。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鞏固字音的方法最好以游戲為主,可以采用“找朋友”、“摘蘋果”、“郵遞員送信”等形式,甚至還可以用區別形近字的辦法來區別記憶生字,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與“老朋友”見面。見面游戲之后,可以進行一次聽寫,考查學生對字形的掌握情況,對此次聽寫情況,教師要進行細心地分析,把易錯的、易混淆的字進行歸納、“存檔”,并及時講解,讓學生把錯字及時改正,以免一錯再錯。
三、有的放矢
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必須要有團結協作的師生關系作保障。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先自學生字,然后通過同桌互學,以及小組和大組共同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抽取不會認的字,自己想辦法認會并記住。在學習中讓大家共同參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互助互愛,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良好學習習慣,并且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在學生學習生字兩三周以后,應再進行一些系統的復習,通過“百詞無差錯”、“寫詞小能手”等競賽形式,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加大學生的參與率。競賽的目的,主要是對那些易錯的、易混淆的字進行強化區分。一個單元進行一次這樣的專項訓練,逐字過關,逐人過關,每次用時很少,但效果顯著。
實踐證明,經過三次“見面”,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就會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識字的回生率極小,而且夯實了識字這個根基,學生的閱讀、寫作水平也會日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