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思考沖動和參與熱情,要注重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認知基礎的客觀性原則,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此研究的基礎上就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模式作了一些探討。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實質上是一種人為優化了的環境,以及這種環境客體支持下兒童主體寬松、積極、愉悅的心境,并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于其中。這種人為優化的情境可以實現主體的能動與現實環境優化的統一,激發兒童潛能與培養塑造的統一,最終達到素質的全面提高個體充分發展的統一。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前提和學習條件。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都能夠以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
一、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借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在教學《\"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時,應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即,一天,小花貓一家來到富春溪自然保護區釣魚,小花貓又蹦又跳可高興啦!他們正在河邊釣魚,忽然飛來了幾只花蝴蝶,\"多美的蝴蝶呀!\"小貓再也管不住自己了,丟下釣竿就去捉蝴蝶。可是小花貓追呀,追呀,怎么也追不上,蝴蝶也走了。小花貓灰心喪氣地回到河邊,看到貓爸爸也釣到了一尾魚,貓媽媽也釣了兩尾魚,可小花貓什么也沒釣到。小朋友你能用數學表示貓媽媽、貓爸爸分別釣到魚的尾數嗎?那么小花貓什么也沒釣到,誰來告訴老師可以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呢?這樣應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時,當學生認識了長正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之后,可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師:老師用今天認識的形體拼成了一個小機器人(出示機器人),你們能從機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學的這些形體嗎?生答:⑴機器人的胳膊是圓柱體;⑵機器人的腿是長方體;生答;(3)機器人的頭是球體;⑷機器人的身體是長方體;⑸機器人的腳是正方體…….接著,我轉向下一個實踐活動,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體拼出喜歡的玩具,先尋找設計出本組拼圖的方案,互相合作,盡可能和老師的不一樣,學生活動結束后,讓各組學生將本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紹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其中一組是這樣說的:我們組拼的是坦克,用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接下來各組的小朋友都紛紛派代表上臺向大家說明本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體。學生表現得主動,拼得的結果豐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組織教學,體現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新,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結合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口算”45+20時,師可先指導學生操作如下:(1)用小棒擺出45根(4捆零5根)和20根(2捆);(2)把這兩堆小棒合并在一起。2捆應和原先小棒中的哪部分先合并起來,得到幾捆,也就是幾十根;(3)把6捆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來又是多少呢?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從而得出,口算45+20時,先算(" ")+(" ")=(" "),再算(" )+(" ")=(" ")。最后,學生自己獨立操作一遍,結合操作,再把口算過程完整地說出來。促使學生把觀察動作、操作過程和用腦思考過程結合起來。這樣,在情感的支配下,將動作、思維、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會有序操作,有序表達,而且學會有序思維,手越來越巧,語言越來越豐富,思維有條理。
四、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老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
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五、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么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
有效的情境設計能把學生的學習拉進一個美妙的數學花園,有效的問題情境設計能使學生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能讓學生在問題情境里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能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享受到智慧的挑戰,解決問題之后幸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