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區小學生的漢語文水平遠不如城鎮同齡小學生,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牧區小學生用漢語相互交流的機會比較少,不少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觸漢語課本以外幾乎沒有使用漢語的環境,因此教師們要因材施教,講究教學方式方法,讓他們更快,更準備的學習漢語文。對于農牧區學生來講,漢語課前預習處于重要的位置。預習是自學的形式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前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學生在預習上花費許多工夫卻收獲甚微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授之一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可享一生。”認真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是學法指導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預習方法的指導、訓練,可以使學生學會預習,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預習的要求和方法
1.預習要循序漸進
先把課文讀幾遍,可以默讀、輕聲讀,也可以大聲地朗讀,大致了解一下課文的內容,初步理清課文層次。在這個基礎上,再找一下文中的重點字詞,用筆把它圈畫出來,想想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詞語來表達文章中心的,最后再綜合起來,想想整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寫作特點。
2.預習要充分運用好課后的思考練習題
學生預習課文時,課后的思考與練習題對預習很有幫助。思考題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的時候,看看并想想這些題目,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有時候課文所講述的內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僅僅通過讀課文、學生字了解的內容可能還不夠全面,這就需要學生預習時通過查字典、詞典或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全面的了解。
3.預習要懂得合理使用工具書
預習課文時,往往會遇到沒有學過的生字、新詞,或以前學過現在已忘記的字詞。要很好的了解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或用法,就要運用字典、詞典這些工具書。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通過自己動手查閱工具書,就能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能夠比較牢固地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和用法。
4.預習要勤動筆墨
人們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更加要做到這一點。預習課文不僅僅是讀讀、想想,還要注意多動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中找找生字、詞語畫一畫,圈一圈,在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做個記號,或者寫一寫。比如,給不會讀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字詞加上圈或點,在疑難的地方打上問號等等。做上了這些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特別注意這些地方,專心聽老師講解,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5.預習還要勤動口
在完成以上幾點之后,再讓學生試著根據課文內容提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引線,進步的向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逐步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的發問能體現學習語文的個性特點,比如,可以從課題發問;從標點符號和詞語的特別用法或句子作用以及特殊含義方面發問;從句子和課文內容本身前后有沒有矛盾方面發問。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凡事問個“為什么”的習慣,使他們明白多疑多問是好學深思的一種良好學習品質。在預習中要讓學生提出并討論通過學習都還沒有弄懂的問題。凡是學生能發現的問題,要鼓勵他們大膽發問;凡是學生有可能發現的問題,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教師利用質疑問難,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地去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掌握知識,開拓和創造新的知識領域。
二、預習的作用
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哪些地方已經會了,哪些地方還不會,心中已經有數。這樣就促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難理解的知識點上,從而明確了聽課的目的。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認真,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教師來說,學生課前充實的預習,很多教學內容就可以放在了課前,在預習中解決,課堂上花少量時間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就可以抓住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學生通過預習已掌握的教學時一帶而過,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生課文學習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強調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進孩子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孩子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學生在預習中逐步養成了一邊讀一邊思考的良好讀書習慣,在預習課文學會發現問題,這些問題通過課文學習,有的可能可以解決,但也有的可能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學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就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這時能夠及時因勢利導,適當地加以啟發和指導,學生就會產生閱讀興趣,他們將投入到更廣泛的閱讀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這樣,預習就發揮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