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奇是兒童的天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和創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傾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讓學生在溫故而知新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既可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可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足見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們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探討
記得以前曾在書上看到過的一句話:\"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數學教學就是要點燃學生對數學學習熱情的火把,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地游弋于數學知識的海洋,才能品味學習數學的情趣,才會有展示自我數學能力的欲望。對于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趣,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教師要有教學興趣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興趣。首先,必須自己有興趣,如果教師存在消極情緒,學生的興趣一定會受到影響。課堂氛圍就像一個有魔力的磁場,好的氛圍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不僅不感到學習是負擔,相反還感到是一種享受;反之,則會使學生產生排斥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板著面孔,使學生心里上造成壓抑,精神上感到疲憊,要力求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上課時,教師要用微笑的臉龐、溫和的語言,使學生在聽講過程中不感到疲憊。還可用適當幽默的比喻激發興趣。在教比較抽象的知識時,可用一些幽默的比喻,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例如,告訴學生\"lt;\"和\"gt;\"像剪刀,開口大的那邊寫較大的數,尖頭那邊寫較小的數。又如,判斷\"今年5公頃地收了150克水稻。\"時,這樣問學生\"這是怎么回事?是旱澇還是蟲災?難道是忘了施肥…….”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關系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就是興趣的主要源泉。”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材中內在的潛力作用,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的乘除”這一單元中,在教“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向學生介紹說:“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只看數的個位,那能被3整除的數也看個位,行嗎?讓學生驗證發現:3的倍數的個位數各種情況都有,顯然不能再用看“個位的方法”來判斷,再告訴學生:“老師有一個判斷的‘法寶’,隨便哪位同學站起來說出一個任意數,我都能迅速判斷出來,能否被3整除,可請同學們說出大一點的數,考考老師,看是否有效?”聽我這么一說,他們爭先恐后地出題考我,我立即報出答案,并請同學們加于檢驗,結果準確無誤,這時我話鋒一轉,進入新課,他們馬上興趣倍增地進入新知的學習。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給學生設置一個個懸念,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這樣不僅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又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習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弄學具,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的課堂活動中,我給每組的同學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和圓錐容器各一個。讓他們動手量一量圓柱容器的水是圓錐容器的幾倍。操作完成后,再讓他們自己交流、歸納,說一說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系,進而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像這種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既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又使他們享受到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獲取知識的樂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不斷地運用新穎的、富于變化的教學方法,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引導發現法、討論交流法、實踐活動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其中啟發式教學法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動”中進行學習,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例如:在幾何圖形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親自實驗,通過量、剪、折、畫來探索幾何命題。在解題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探索實驗,讓學生參與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讓學生在參與探索過程中體會方法、嘗試創新。啟發式教學法著眼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立足于學生是掌握知識的主體,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積極進行啟發式教學,把學生帶入主動學習、積極探索,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
總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樂學中學會知識,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