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于把預設的德育目標作為德育活動的邏輯起點和出發點,并以此準繩來檢驗學校德育的成效,長期以來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學什么、怎么學,甚至為什么學都是由家長、社會和老師來決定。只要瀏覽一下周圍形形色色的關于中小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其中大多數都是從社會的立場出發所提出的要求,把學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語)或“美德袋”(科爾伯格語)。小學生對社會生活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在現實生活中經過幼兒園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學生不再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我們教師描畫。由于社會價值的多元化,信息途徑的多樣化,孩子們從各種途徑能夠積累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形成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同時,小學生對整個社會生活的道德認知是有限的。
今年實施頒布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明確了課程的性質: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可見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預期并最終實現的教學質量標準,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和動力。教學目標最終決定了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方向,也決定了教學活動的效益。因此以教學目標為標準,捕捉課程資源,是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根本。
一、以學生生活為起點,篩選課程資源
只有讓學生置身于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學生才能夠體驗到如海德格爾所描繪的“詩意人生”。
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所以兒童的生活是品德課程的基礎。
“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指的是,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關注和反映兒童的真實生活,從兒童日常生活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或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加工,以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生活主題、范例或者“生活圖景”的形式呈現。學生的生活是鮮活有效的課程資源,案例中,教師選擇了兒童耳熟能詳、喜愛的“娃哈哈”產品的創始者——宗慶后為代表,搜集了關于各類產品的圖片、娃哈哈標志,這些來自生活的資源讓學生倍感親切:感受到原來家鄉名人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以教學活動為途徑,優化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育應該少一點“我要學生怎么做”,多一點“我能幫助他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長”!
兒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動,可以說喜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活動不僅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展的基礎。品德課程被稱為活動型綜合課程,活動性是品德課程的重要特點,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兒童更多的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課程標準以活動為載體,把德育課程教學中學生認知獲得偏重于“從學科知識教學的邏輯中去獲得”轉變為“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展”,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幫助兒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即在水中學習游泳,在生活中過更好的生活。教學活動作為品德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須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學主題、教學內容、教學空間,遵循針對性、趣味性的原則,以課堂實效為標準,優化教學活動。
1.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
品德的效果應是知行并重,“教學不能滿足于間接的經驗和虛擬的溝通,因為知識的建構有賴于既有知識和直接經驗的支撐。”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情感的內化,道德具有實踐性的特征,離開道德實踐活動無法在真實意義上學習道德。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舉例:“我們從小孩子說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
2.采用開放有效的組織形式
我們的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它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教學組織形式的誕生。在我們的品德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辯論式”、“答記者問式”、“拔河式”、“小組合作式”……構建氣氛民主、便于交流的開放性課堂,有利于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但是,教學組織形式是為課堂教學實效服務的,應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相適應。對教學組織形式的開發和利用,必須以課堂實效為準繩。
三、以教學流程為切入點,生成課程資源
動態的,才是美麗的。因此,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些靈動;多一些生成,多一份精彩!
教學流程就是將教學設計內容以最優化的原則進行“組裝”。大家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同樣的馬,由于調整了出場順序,結果卻反敗為勝。同樣,在課程資源在利用的過程中,也需要依據學生對三維目標的掌握情況,調整教學流程。
可見,品德課程資源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資源,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