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以強制力限制人行為的規范和準則,道德,以觀念規范人行為的要求和標準,規則是道德的外在保證,而道德是規則的內在思想,兩者合二為一,對人的行為作出了限定,促使人趨于完善,社會趨于統一。
胡適先生說過一段話:“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2014年8月1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將原版《中小學生守則》和針對小學生、中學生的兩個《日常行為規范》合二為一。與舊版相比,新《守則》增加很多貼近中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內容。其中第六條將原版《守則》中的“增強法律意識”改為“養成規則意識”。“增強“與”養成“的變化體現了對小學生年齡、認知、心理特點的尊重,“法律意識”與“規則意識”的變化,體現了對小學生進行規則意識養成教育的認同。
小學生要有規則意識,但規則不僅僅是我們發給學生的那本學生手冊上的那些東西,我們應該更多地教會學生去遵守規則。遵守規則的人,才能算是一個對自己對社會都有責任心的人,守規則是文明人的基本素質。
一、遵守規則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家長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忽視了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孩子做事不受約束,不懂禮貌,自私任性,行為霸道,在學校不能自覺遵規守紀,在公共場所不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越早越好。
二、遵守規則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需要規則,因為社會生活中的規矩和法律組成了各種有序而穩固的系統,一個人要在這些系統中生存,必須認同并遵守相應的規則,才能與系統和諧統一,才能得到群體的承認和尊重,才能真正樹立在群體中的地位。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要想在競爭當中獲勝,就要懂得規則,遵守規則。可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要規則,也只有在規則的制約下人們才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1.在自我教育中培養遵守規則的意識
要把遵守規則變成學生一種自覺的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教育,以“我做自律好學生”為主線,對學生進行遵守校規和班規的教育,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通過制定班規,讓學生樹立遵守規則的意識。(對規則的認同)
只向學生講規則意識的重要性而缺少親身體驗,規則意識是樹立不起來的。為了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規則,可以由學生自己制定班規,把它作為規則教育的突破口。學生在討論、制定、執行班規中自己教育自己,他們在實踐中認識什么叫規則,并且體會規則的重要,這就是學生對規則認同的過程。由于制定班規的過程各不相同,班規制定的過程是學生共同參與的結果,學生自己就容易遵守,這樣使規則由外在的約束變為內心的需求,由被動的接受變成主動的自我教育,由他律變成了自律,這就是學生對規則的內化過程。在班規的制定中,把著眼點放在學生參與制定的過程中。
(2)通過開展班級活動,讓學生感受遵守規則的愉悅。(對規則的內化)
在培養學生規則意思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自我教育。老師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班級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改變學生被動受教育的現象,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機會,在參與中不斷增強規則意識,并通過活動感受遵守規則的愉悅。教師要積極創設情境,運用大量的激勵手段幫助學生養成并鞏固好習慣。
2.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學生遵守規則的習慣
當規則意識在學生頭腦中開始建立起來的時候,當遵守規則逐漸成為習慣的時候,我們認為,實踐活動更能強化這種意識,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1)以教育基地為資源,開展培養規則意識的實踐活動。
培養規則意識可以充分利用基地開展活動。例如對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的教育,可以組織學生到交通支隊指揮中心參觀,學生們通過交通指揮系統的大屏幕,親眼看到全市的交通狀況,來來往往的車輛,密密麻麻的道路,巨大的交通流量會使學生們親身感到:行人和車輛都自覺遵守各自的規則,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感到必須從小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習慣。我們還可以采取“家校合作、共同訓練、培養習慣”的方式,請家長與孩子一起訓練,與孩子共同成長。
(2)以童謠游戲為載體,開展培養規則意識的實踐活動。
學校是學生們學習和活動的場所,課間活動是學生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進行規則教育很重要的內容。將“唱健康童謠、做有益游戲”活動作為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途徑,能讓學生在游戲中接受遵守規則的教育。通過學生自編童謠游戲的過程,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和了解規則,用自編的童謠游戲,指導自己的自身行為。以游戲配童謠的形式,指導學生課間做正當游戲,引導學生在游戲中遵守規則。
(3)以《弟子規》為借鑒,開展培養規則意識的實踐活動。
小學生判斷力較差,《弟子規》可以促進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古人說:“童蒙養正”,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是非判斷觀念,因此容易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和媒體的種種不良思想意識的影響,逐漸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在儒家文化的經典當中,《弟子規》是儒學教育的基礎。它是根據《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余力學文”為中心編寫而成。雖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煉出來的做人規范.是儒家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儒家文化的精髓。用它來影響小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小學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規》可以幫助其做到自我約束。有些小學生雖然明知道某些行為是不對的,可他為什么還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沒有一個良好的自制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給他一個外部的約束。換言之,我們要想打造一個和諧的班級,就應該有一個要求群體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標準。通過這種外部約束使小學生逐步做到自我約束,最終養成有利于自身成長和發展的良好習慣。《弟子規》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古圣先賢的智慧和美德,而且還把“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尊重他人、誠實守信”等日常行為規范具體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養、待人接物、飲食起居、生活禮規等做人的基本準則。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提升了學生的公民能力,使學生具有遵守規則的公民意識和素養,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將“小學生的公民教育”從整體的視野高度落實到局部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