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尤其農牧區的學生是在小學接觸的漢語少、底子差的大背景下進行地,漢語文教學是每一個漢語教師感到頭疼的事情。這些學生由于漢語理解能力差,對語文學習顯得十分吃力,學生的漢語水平是每個漢語教師最關心的事情。為此,筆者在漢語課的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教師在漢語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即主持教學及調整教學的作用。在這個前提下,教師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大膽創新,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同學之間的互助精神、合作精神和創造精神。這種教學既沒有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沒有抹煞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一堂課里教師有任務有目標地教,學生也帶著任務,帶著目標地去學。
二、在漢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
1.教師要善于創造語言環境
農牧區的學校基本是由藏族學生組成,學生思維的空間受到限制。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校園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上,他們使用的都是藏民族語言,這樣就削弱了漢語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課堂上的表述能力的訓練,對漢語詞匯的積累和理解形成困難。在農牧區藏族老師教授漢語時,把一堂漢語課上成藏語課的老師也大有人在。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漢語文教學形成困難的原因。因此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學習漢語是至關重要的,一堂課中教師用清晰、流暢的普通話進行授課,并鼓勵學生用普通話和自己、和同學交流。讓學生多讀、多寫、多講、多聽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多讀有趣的課外書;每一周讓學生用漢語寫周記,體裁不限,寫自己想說的、想做的,讓周記成為自己和老師溝通的橋梁;新課前組織學生講5~6分鐘的小故事練習普通話。老師也常準備些有趣味性、啟發性的課外短文念給同學們聽,然后做聽力方面的訓練題。這也是很必要的。這些基本功訓練我們絕不能忽視,因為只有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里才能培養起學生對這一學科的興趣。不過要讓學生喜歡讀、喜歡寫、喜歡講、喜歡聽,還得有老師精心地創設課堂氛圍,善于導、善于培養、善于激勵,在發揮老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確在上一堂漢語文課,我們真的能用普通話給同學們講故事,能用漢字給老師寫一篇周記等。從而自覺地、有興趣地喜歡上這門課。
2.教師要善于創設學習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設學習氛圍,這對藏族學生學好漢語文也很重要,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學生自由學習和自主掌握知識。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學習認識氛圍,全班同學頓時活躍起來,學習積極性高漲,使得筆者在開始講這些重點句式時顯得非常輕松。而學生呢,也掌握得非常牢固,運用自如。很顯然這堂漢語課打消了孩子們剛入學的緊張感,同時對漢語課堂有一個較全新的看法和認識。
3.教師要善于“導”
“導”顧名思義就是“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處發揮主導作用,把握好“導”的時和度,循循善誘,有效引導。多用問題帶動學生,盡量讓學生自己弄懂課文內容而不是通過教師灌輸。
4.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
以學生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求充分給予學生獨立思索和大膽創新,并對其獨立思索和獨立創造后的結果及時給予肯定或贊揚,以保持其學習和獨立創造的積極性,即使學生有時做得不對,但也不能當面說你不行或其他類似的言語,而是先要從其某一個方面對其進行肯定,然后再用比較委婉的語言和典型的其他事例指出其錯誤處,使其在思考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又不傷其獨立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比如,在教學中由于學生們的漢語基礎差,表述、寫作時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這時老師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老師的鼓勵和贊揚這時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同時上課時對少言寡語的同學,要鼓勵他們勇于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特別是對于學習差的學生,要特別給予關懷和幫助,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愉快地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沒有壓抑感的課堂即輕松又愉快。學生的反應也會愈來愈強烈。
筆者認為,在藏族地區學習漢語時,教學指導思想要明確,就能取得一定成效。只要教師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切實發揮好主導作用,善于創造語言環境,善于創造學習氛圍,善于進行引導和有效培養,對學生獨立學習后的成果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贊揚,切實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自在,輕松愉快中掌握好知識就一定能使學生學習好語文,也一定能培養出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人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