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牧區,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地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認真鉆研教材,努力體現教育新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開學初,我找來教科書、教學用書,提前學習新課程標準。將重點內容摘抄下來,做好筆記。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吃透教材。每堂課后重視課后反思,從各方面、多角度去反思課堂教學效果,做到查缺補漏。
二、教學中著重抓好以下幾個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創造條件
1.鞏固并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三年級的學生一般來說,語音基礎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具備初步的獨立的識字能力。初步學會了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但還沒有熟練。特別是結合字的語言環境,選擇恰當的解釋還比較差。因此,必須重視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其次要加強詞義教學,使學生理解詞在句子中的作用。三年級語文中識字教學的重點在詞義的教學上。這時學生已識了1 500到2 000字,數量多了,掌握字音字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大綱要求“學過的詞要懂得意思,大部分會用”。加強詞義教學,關鍵是抓課文重點詞語的研究。
2.把握三年級閱讀的重點,重視詞、段的訓練
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段的訓練,要引導學生懂得怎樣連詞成句,連句成段。講清一段話中幾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掌握連句成段的規律。文中有幾個句子按活動的先后順序來排列的,并用“先”、“接著”、“再”、“最后”等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把句與句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反復體會這一段是如何圍繞“作文”這個中心,按照怎樣的規律連句成段的。如《翠鳥》的第一段,寫了四個句子記敘翠鳥的外形特點。先寫頭部,再寫背上,最后寫腹部。要使學生懂得這是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安排句子的次序而連句成段的。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段的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從中懂得一點觀察事物的方法,敘事的思路,掌握一些連句成段的規律。
3.作文教學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
一是著眼于一點選取寫的材料。二是指導學生把看和寫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對象,研究不同的觀察方法或記敘的思路。指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近及遠地進行觀察。三是把說與寫結合起來,從說的過程中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說的基礎上各自作文。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三十多篇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教學,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沖破瓶頸,跨入一個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