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句話不知道從什么時間就深植心底。二十余年的教書實踐讓我明白: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用優美流暢的語言、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學生輸送精神上的食糧,更重要的還要立德樹人,培養出向真、向善、向美的陽光兒童,讓知識點燃學生的夢想,讓美育照亮學生前進的路程。
一、給你“師范”,教你良習
以身作則,處處示范,這無言的教學,不僅在孩子們身上,也會在教師之間,激發動力,釋放出春風化雨般的教育魔力。而且,示范的陣地無處不在。
記得幾年前,三門峽教育電視臺進入我校拍攝“歡樂校園行”節目。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搭建好的舞臺上孩子們用心地表演著,工作人員精益求精地拍攝著,教師們在隨機地做著服務工作……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剛才還艷陽高照,瞬間濃云密布,大雨來襲,而拍攝是不能終止的。這時,老師找來了一些傘,攝像設備上面的雨被遮住了,工作人員頭上的雨被遮住了,當一名教師把傘舉在校長張輝頭上時,被他小聲卻又堅定的拒絕了:“不用,舞臺上表演的孩子淋著雨呢!”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已經打著傘的老師去掉傘與學生同在,工作人員也拒絕了身后的傘與學生同在,最終只留下攝像設備上的幾把傘。就是張輝校長那不加思索的一個舉動,卻在校園里凝聚了一種偉大的情感:舞臺上的表演更起勁了,工作人員工作更起勁了,老師的服務也更細微了。拍攝在大雨中如期、保質完成。事后,濕淋淋的大家一起交流:老師被校長感動,表演的學生被老師感動,電視臺的人被我們學校而感動。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感動地說:“我們是第一次親身感受到如此有凝聚力的單位,這樣的單位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交談之際,我們甚至萌生了一種悲壯的驕傲感,為有這樣的校長、同事、學生而感動,為在這個集體而榮幸,師與師之間,師與生之間接受了雨的洗禮,收獲的則是什么物質都無法比擬的精神食糧。
我是學校一名中層管理者,工作中,也一直擁有著一種樸素的情懷:要求老師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絕不違反,正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是自己工作的標準,唯有這樣,自己的管理才會有說服力,才會順暢。所以,當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需要推廣時,我會在老師之前下足功夫:課余請教別人、夜半上網學習……琢磨后與大家分享新生事物的初步感知,再與大家一起深入研究運用;當工作需要老師加班加點時,我就以身作則陪伴老師一起工作;學生的各種訓練活動我也盡可能的一直參與,加上還需要處理一些學校事務,就需要我幾乎天天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加班也成了常態。但收獲了一些成功,縮短了老師的距離我就感到幸福,雖然辛苦著,卻快樂著。就是這樣的平常行為,同事們之間的包容多了,幫助多了,工作的阻力自然小了,一個有凝聚力的單位逐漸形成,有了這樣的結果,夫復何求?立德樹人,就在點滴的行為之中升華。
我們的教師,也無不用行動示范者美德:年紀大的姜小蘭、楊夢麗老師,忍受著病痛堅持在崗位上,為了不耽擱學生,一直拖到星期天看病、治療,周一又拖著病體屹立在講臺之上,身上的難受也只有她們自己才知道,她們是在燃燒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的未來鋪路啊!學校里年輕的女教師:韓素雅、魏敏等同志在成為媽媽后,幾乎每個人都有過把生病的孩子留給家人,毅然來到學校堅持工作。而對于班里的學生,哪怕是小小的感冒,她們也會帶著他們看病,送水喂藥,噓寒問暖。這些年輕的媽媽不是不懂得母愛,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母愛,她們只是把母愛奉獻給了更多的孩子們,她們在用行動譜寫“愛生如子”的樂章,在她們心中,學生高于一切啊!我們的學校屬于進城務工子弟學校,家長無論時間和精力上都很難陪伴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嚴重,教師為了“不拉下一名學生”的誓言,自覺地犧牲休息時間幫助需要幫助的孩子,早出晚歸成了我校特有的風景線,八小時工作制早已不復存在。即使這樣,教師們沒有怨言,只是戲謔地說:“感謝學生讓自己曬不著太陽,省了美容的錢。”而在學校為孩子送一杯熱水,撿起地上的垃圾,制止不應該的行為……在校外,拖著疲倦的身體為老人讓座,耐心幫助過路人……這一切的一切,幾乎是所有老師都在做著,并且做的那么理所當然。
二、給你關愛,把你催化
著名作家冰心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教師教育的源泉,有了愛便有了一切。”當教育有了愛后,它就有了溫度,而這種溫度,恰恰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催化劑、助燃劑,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小雷是四年級學生,性格孤僻,遇到小事就會和同學起摩擦,和同學們相處比較困難,家長幾乎不與老師交流。班主任衛海燕發現這個情況后,開始摸排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最后得知,孩子父母離婚各自成了新家,孩子成了浮萍,家長為孩子租了一間民房,由奶奶照顧,奶奶老家還有莊稼,大部分時間不能陪伴,十歲多的孩子獨自生活,大部分時間方便面是食品,晚上獨自睡覺,孩子感覺自己是沒人疼的孩子,因而情緒就比較暴躁。得知這一情況后,衛老師流淚了,一方面,她從家里帶來了一些吃的、穿的給孩子;另一方面對孩子多了談心和引導,還下功夫把父母請到學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感受到對孩子的傷害和發展的不利,并商議了管理孩子的方法。此后,孩子的心扉逐漸被愛感化,笑容有了,和同學們的交往有了,摩擦也減少了,甚至主動幫助同學了。正是衛老師充滿溫度的愛催化了孩子的性格,改變了孩子的態度,讓孩子朝著“陽光”行走。
三、給你“陽光”,令你燦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從周圍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
要想培養出思想健全的人格,我們學校先從制度上為孩子們定方圓,使孩子知道了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孩子們心中的真善美在懵懂之中開始孕育、生長。當然,冷冰冰的制度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們尋求多變的方式為制度加溫:課堂上,傳授知識時適時思想教育;班隊會上,源自于孩子們生活的不同主題,辨是非、明道理,做自己生活的小法官;課間,教師隨時的親切溝通與現身教育,讓心的距離縮短,教育的效率提升……更有一次次大型的社會實踐:“義賣獻愛心”“敬老院慰問老人”“潔城我行動”“走進老子,傳承文明”“參觀軍營”……讓學生與社會融入了一起,接受著教育也教育著社會,正義就在這樣的“陽光下”蔓延,孩子們的“燦爛”也在教育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