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背景
已經連續四年擔任初三歷史教學,每到結束新課程面臨復習之際,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提高效率,使學生在有序、高效中獲得和掌握知識并提升能力呢?經過深思熟慮,我嘗試著對復習課進行全新改版。
從設計來看:尊重學生差異,指導自主學習,爭做課堂主人成為我的理念。目的:溫故知新明規律。老師作用:以宏觀調控為主,適當發言,概括講解,穿針引線。
二、案例描述
在《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課堂復習中,我把課堂設置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知識認知,提出問題
檢查方式:史學判斷題訓練
例:推動歐美主要國家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文藝復興的影響
B.新航路的開辟
C.資產階級的不斷壯大
D.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
目的:指導學生帶著目的看書,初步地熟悉基礎知識,明確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基本史實,同時把握審題細節(最根本因素),可謂一舉多得。
第二環節:明確課標,提煉觀點
方式與要求: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看書并填寫知識結構圖,熟悉課本,豐富、完善知識結構;指導學生利用所學基礎知識,將課與課、課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等逐步構建為小體系、中體系及大體系,在提煉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例: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 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思想:民權、法治
目的:明確復習目標,建立章節結構,形成知識網絡。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細致地看書,溫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學有不同的收獲。體現差異性,讓會走的走得更快,讓會跑的跑得更遠,讓會飛的飛得更高。
第三環節:表格歸納,提升能力
方式: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表格歸納知識點。
目的:引導學生用表格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共性較多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知識的歸納比較,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能力。由此引發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中的背景、時間、人物、文獻、影響等基本線索知識的規律性思考。并進一步提升對歷史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文藝)、思想等大框架線索的歷史縱橫體系思考。
第四環節:學以致用,提高效力
方式:中考題型的訓練。
例:材料一 “資產階級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材料二 在我們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隨著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國卻發生了一場完全不同的變革,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請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對什么事件的評述?(1分)
(2)根據材料二,列舉出兩例英國發生這場革命期間,其他國家和地區爆發的“伴隨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的資產階級革命。(2分)
(3)材料二中說這場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請舉一例證明。(1分)
(4)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它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這句話。(2分)
目的:通過做題訓練,了解知識掌握的情況,并對知識進行鞏固和反饋,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漏,進行彌補和改進。
第五環節:盤點收獲,提攜互助
方式:把本節課的收獲與不足之處整理到歷史筆記本上,收獲概括談,不足具體化。
目的:使學生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不放過小的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養成認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及時做小掃除,清理學習的盲點和盲區。
三、反思課堂
這樣的設計部分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參與課堂,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在復習知識的同時,用老師的教法引導學生的學法,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真正實現“授之以漁”。學生在收獲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感覺到壓力,一節課的容量很大,要想更多地掌握,就必須及時做好預習和鞏固。
而老師宏觀調控的作用與預期的相比有較大差距。最主要的是在時間的把握上前松后緊,造成兩個后果:或是壓堂,影響學生的休息時間;或是推到下節課,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是我今后的復習課上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直接影響課堂的效率。
四、評析教學
這是目前我認為較高效的復習方案,但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細化和完善。教師要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要將教學的最終目標定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這樣學生才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給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教學才能從教師的“要你學”變成學生的“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