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一直是小學一線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溫故而知新”,上好復習課,對于學生牢固掌握好數學基礎知識,提高數學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復習課堂的現狀大多數是“炒冷飯”或“大雜燴”,甚至多數是“題海戰術”。怎樣讓復習課也能精彩呈現呢?下面我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愿與同行們共享。
一、舊知識,新呈現
復習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課堂上學生的感覺往往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又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就感”。因此,復習內容要精心設計,編寫一些富有新意的復習內容,“新瓶裝舊酒”。教學時可以將已學過的知識編成新穎、有趣的例題或習題,可以是題型或敘述語的變化,也可以是情境或思維方式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復習內容要讓學生覺得有新意,以免產生“舊”而無趣的感覺,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效果。
二、舊結構,新構建
復習課是以梳理、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任務的教學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小學數學總復習重視的不僅是每冊教材知識網絡的構建,而且要把小學階段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歸納,重建知識網絡。復習時提供一些程序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從而將那些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連在一起,做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懂一面,形成良好的知識網絡結構,給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如復習“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是這樣進行引導的。
1.深化“比與分數、除數”的區別與聯系
師:在你的印象中,螞蟻和大象誰的力氣大?現在是,正方認為大象力氣大,反方認為螞蟻力氣大,這兒有兩組數據:3克的螞蟻能搬動450克的物體,3噸的大象能拉動4.5噸的物體。你能想辦法證明誰的觀點對嗎?(學生的思路有先求比值或化簡比進行比較,形式上有除法算式、比的算式、分數算式、計算結果有的用整數表示,也有的用分數表示
師:根據黑板上的這些互相聯系的算式,你能對照表格,說一說比與分數、除法的區別嗎?它們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出示表格)
學生在作業紙上填寫表格,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感受到復習有關比和分數、除法的知識時,可以利用表格有序地進行系統整理,這樣更便于掌握知識。
2.深化“化簡比和求比值”的區別與聯系
師:剛才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用到了化簡比和求比值,現在請你自己設計表格,自主整理“化簡比和求比值”的區別與聯系。
同桌討論:如何設計表格?然后把表格設計在練習本上,全班交流,完善表格。
3.溝通板塊,找到知識的生長源
師:我們剛才運用列表的方法對有關“比”的知識進行了有序整理,形成了兩大塊知識內容,這些知識內容都離不開除法運算作為支撐。由此可見,它們都是在除法運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上述教學環節,學生在整理“比和分數、除法的區別與聯系”、“化簡比和求比值的區別與聯系”中扮演的學習角色是不一樣的,在前一個環節,學生是在表格的引導下進行整理,利用表格進行整理建構;而后一個環節,學生自主設計表格,從模仿到創新,進入到主動參與知識建立的學習狀態,從而使這部分的復習內容真正實現主體建構。在第三個環節,教師沒有滿足淺層次的課堂小結,而是引導學生找到板塊之間的聯系,找到這些知識共同的生長源——除法。這樣的追根溯源使學生在較高的層面上體驗數學思想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達到復習的目的。
三、舊習題,新練法
復習課中的練習題是必不可少的,練習題的設計關系練習的質量。題型應注意典型性、層次性和發展性。既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題和專項練習題,又要有一些變式題、綜合題和實踐題,讓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可選擇一些學生平時出錯較多的習題,讓學生在比較中判斷失誤,在判斷中得到發展;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設計習題的過程中自己整理知識。例如,復習體積、表面積計算后布置丈量長方體、圓柱體形狀的家用物品,測算其體積、表面積;復習千克和克、千米和米的知識后,可以布置探究型作業,如讓學生查閱資料,撰寫數學研究小論文,等等。整理復習完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以及整理復習過程中得到的數據制作數學小報紙。這樣復習,學生在多樣化的練習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既鞏固知識,又提升能力,更受到了數學文化的熏陶。
四、重差異,新發展
學生與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設計、布置數學作業時,不能完全統一要求,要根據學生的差異,考慮作業的層次性,使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練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將復習課的基本任務概括為: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系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融會貫通更熟練。當我們解讀了“新課程”、領會了“新標準”、選擇了“新教法”、指導了“新學法”、采用了“新評價”之后,我們的數學復習課就同樣能夠精彩紛呈,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