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皮亞杰主張:“教育的首要目的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要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可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而創新素質的體現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小學教學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數學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一、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適時地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給學生創設自由思考的空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把發現問題的權力和機會交給學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
1、創設趣味情境。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是學習者內在的“激素”。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引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增強思維的內驅力,解決學生思維的動機問題。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設計一些趣味性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大腦處于興奮狀態,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如:一年級學生學習了數的組成和分解后,教師出示這樣一道思考題:“把7根小棒擺成三堆,有幾種擺法?”由于問題有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愉悅的思維情境中,學生想出了多種擺法。教師對學生想出多種擺法予以肯定之后,沒作要求,學生便主動用8根、9根、10根小棒分別擺成三堆,看自己能擺出幾種。這樣,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了訓練,問題啟迪著他們的探索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思維積極性。
2、創設問題情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比如在教學“分類”課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先看錄像:“歡歡超市開業了,超市里擺放了很多貨品,有文具、有食品、有玩具……”這時教師趁機提出:“孩子們,看了有什么想法,請談一談。”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地引出了“分類”,使學生理解把同類的東西擺放在一起。接著拿出準備好的物品,讓小組合作動手整理,并談一談整理的方法。孩子們就分組忙開了,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經過分類、討論后,得出多種方法……《新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關鍵,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心理上期待感形成激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創設質疑情境。質疑問題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媒介。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兒童好奇、好問、求知欲望等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并且善于提出問題的好習慣,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創設思維的基礎。只有敢于讓學質疑,才能激動學生思維的火花,只有學生的質疑,才能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學習的興趣,進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二、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首要條件就是教師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到學生中去,用對學生信任、充滿激情的談話或語言,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愉快、寬松自由的氣氛中學生,既發揮學生潛能,又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創新思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以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教學觀,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轉變師生角色,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組織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視學生思維的激勵,盡可能在數學活動中展現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
三、開展開放式思維訓練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全面而客觀地看問題,抓住問題的基本特征,從問題的各種聯系和關系中全面地考察問題,解決問題。有些開放型問題,答案不唯一需要學生動腦思考,進行探索,這類習題能激活思維,為學生開辟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創新精神需要有發散性思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對某一問題看法不要盲從,不要拘于書本現成答案,要敢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突破思維定勢,讓想象張開騰飛的翅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創新思維是思維和想象有機整合的結晶,而思維定勢是一個對同類問題的次用相同的思維方法獲得成功的解決,它不僅影響對事物的評價和對事物的知覺,而且影響到問題的解決。因此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沖破陳規舊矩的束縛去尋求變異。
五、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開展創新活動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內容,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皮亞杰指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例如教學“三角形拼成已經學過的圖形,然后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小組合作操作后得出兩種結論。一是無法拼,二是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然后讓第三種拼成法的學生展示他們如何做的,學生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到這一過程,最后得到統一的結論:“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順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通過操作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增強了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總之,面對著新課程改革挑戰,教師應解放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認真領會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將先進的課程理念和真情實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努力工作,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真正實現新課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