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有興趣,才會自覺的去學習。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想學生樂于學習,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要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學習目的不明確,好玩好動,自覺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對自己所學的任何科目都依賴老師的引導和督促。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尤為重要了。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筆者認為:
一、以人為本,自信激趣
傳統教學模式常常只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中,現代教育理念則更注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切實轉變觀念,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內在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因此,我們每位教師必須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明確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習信心和興趣,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重視師生情感交流,融洽師生關系,以情激趣
傳統的師道尊嚴,是權威型師生關系的體現,無疑是扼殺兒童創造力與稟賦的兇手。而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心理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別人理解、關心與認可等心理需求。人與人之間,得到了別人的理解、關心與認可,彼此就會對對方產生好感,相互信任。師生之間也不例外,師生間的友好溝通與交流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好感與信任,并由此而發展為對老師所教課程感興趣,積極主動地學。因此,融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育教學效果。“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要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就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走向平等,不是把自己看成教學的主宰,而是把自己當作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尋找真理,分享求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以真誠、民主、公開、公正、平等的態度關愛和了解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理念,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形成愛的雙向交流。只有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才能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面依靠學生,生動活潑地開展教學;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愛學,讓語文課教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
三、創設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以景激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而這個“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創設教學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切實提高學習興趣。
1.教師要發揚民主,做到心中有學生。小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他們好動、無所顧忌、敢想敢說,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自始至終保持充沛的教學激情,因勢利導,不為盲目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盡可能采用多種激勵手段和新穎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并配以抑揚頓挫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教師有激情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師生情感交融,才能創造活躍、歡快的教學氛圍,順利進入“情境”,喚起他們求知的興趣。
2.要注意創設極富吸引力的課堂導語。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恰當而新穎的導語,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就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優化了課堂教學,這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一堂課導語的作用不容忽視,好的導語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學生認真求知。
3.運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手段進行“情境教學”。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積累少,對抽象、復雜的事物難以掌握。這就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恰當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設備和手段,變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使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化,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反映、描繪的情境,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四、合作探究,自主激趣
心理學實驗表明,大家人在一起學習和工作,可以提高個人活動(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語文教學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更多地關注學習過程,培養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呢?我認為可以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與探究。這個問題可以是課本中提出來的,也可以是教師提出來的導向性問題。我在教學《豐碑》一課時,學生對\"大雪很快地覆蓋了死去的軍需處長,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一句難以理解,我及時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人都暢所欲言,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集思廣益,最后統一了認識,明白了\"軍需處長的精神在我們的心中樹立起了一座晶瑩的豐碑!\"熱烈地討論,歡快的學習氛圍,怎能不激起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呢?
五、開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實踐固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充滿\"樂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加。這一點對于小學生的學習尤為重要,因為它符合小學這個年齡段孩子學習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聽說讀寫等常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外,還可以有意設計和組織各種難易適度的充滿\"樂趣\"的課外活動,比如讓學生用五彩筆,畫出對課文的理解等。語文學習,興趣為先。學生語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語文學習興趣的程度。因此,作為當代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積極應對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時俱進,時時注意轉變和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和手段,一方面向學生傳授好語文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養好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