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要向學生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活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因此,抽象的數學知識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獲得,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各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去生成,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突出“導”的數學思想,形成“做數學”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行動研究、觀察、猜想、驗證、總結,形成數學思想,促成知識的自我生成。
一、預設教學目標有特色——任務具體化
本節課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三角形的分類》,課堂教學環節有五部分組成;問題呈現——小組探究——匯報交流——自我檢測——回顧總結,在新授課開始,首先給學生們明確學習目標。特色課堂肯定是一個高效的課堂,而這種高效首先就應該體現在教學目標的預設上。根據新課標中的要求,要在教學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中設立具體化的目標指向。所謂目標具體化是指可達成的、可操作的、可檢測的目標。是學生一系列的行動研究后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學習之初,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方向,讓學生帶著目的去研究,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
二、運用嘗試教學法有特色——方法科學化
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探究,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探究方法,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研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課件出示8個不同的三角形,我沒有直接講授這些三角形能怎么分類,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而是引導學生回憶在三年級和四年級時候學習過的四邊形分類和角的分類時候運用的分類步驟,讓學生能夠把分類知識像散落的珠子一樣穿成一串美麗的項鏈,形成知識體系,把新知識轉化成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能夠解決的問題,使新知識的學習不陌生,沒有壓力。
“三步分類法”是在三年級下學期學習《四邊形的分類》時候,我給學生們講授的分類方法,抓住圖形特征進行分類。這一方法在四年級上學期《角的分類》得以強化和內化,這個時候我對學生是半扶半放,到本節課《三角形的分類》時,學生已經把”三步分類法”活化,變為自己非常扎實的學習方法靈活運用,我就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一講三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行動研究得出結論后,人人都要完成探究記錄單,保證了全體學生都參與數學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師生展板評價有特色——評價多元化
本節課學生在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本組的探究記錄單后,我讓學生將本組的記錄單都展示在展板上,因此,各個小組的記錄單都展示在展板上,讓每個人的研究結果都得以展現,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本小組的同學可以觀賞其他小組的研究成果,然后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你覺得哪個小組的記錄單完成的更優秀?還有哪些不足?孩子們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避免了教師的單一評價,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增強孩子們的競爭意識,每個人、每個小組都想做得更好,這樣的生生互評的課堂評價方式,改變了教師占據課堂評價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評價地位的傳統評價模式,使學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師生之間的關系一下子就平等起來,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精神。
四、開展分層練習有特色——習題合理化
在練習鞏固的環節,我設計了基礎卡,發展卡,以及最后的自我檢測卡。從模仿新課上的基礎題的練習出發,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就是通過三角形的特征辨識各類三角形,因此第一題、第二題基礎卡練習題。所以我請了班上的兩名后進生來回答,檢驗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這兩道題面向全體學生,讓他們學到了一定的知識,同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不至于對自己喪失自信,破罐破摔,讓這部分學生健康地發展。接下來發展卡的猜角游戲,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題目方式比較靈活。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靈活應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辨析能力,這道題有一定的難度,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寬,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水平。自我檢測卡,面向全體地檢測本節課的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便于學生當堂知識當堂消化理解,不留尾巴。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課前出示的學習目標是本節課的一個主線,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目標達成服務,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學生行動研究的實效性。也讓自己不斷思考;如何建立更加科學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更高效。作為正在科研路上探究和摸索的年輕教師,正所謂新手上路,蹣跚學步,亦步亦趨,需要學習和積累的還有很多,希望能夠不斷學習,進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