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書上曾講過,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去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一、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題目的解題過程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數學中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這就要求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形的方面進行形象思維。通過教具和學具的操作,可促進這一過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數學下冊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時,剛接觸新的內容學生無法理解。
二、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1.教具和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教學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合起來的共同活動的過程。實踐表明:當代的小學生由于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并借助記錄整理的科學手段,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的教學,成為學生的科學實驗,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2.讓學生動手操作,可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等獲取知識的能力
操作教具能使物質的外部操作過渡到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內化,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幾何模型,運用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又如:利用學具操作,學生將圓柱側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面積公式。通過操作教具和學具,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解決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動逐步內化為智慧活動。
3.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和學具,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
教學是一種學習的活動,主體是學生。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師生雙邊活動是這種認識活動特殊性的表現之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革單純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提供給兒童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數學結論,讓兒童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教具和學具的操作,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大膽發問、質疑,共同制定解題計劃,選擇適宜的思維方向和策略。通過這些思維方式和策略的運用,不斷解決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矛盾,教師講解與自覺理解的矛盾和同學之間新知識理解水平差異而產生的矛盾,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比如,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學習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師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學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燈演示法來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等。
三、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有利于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可有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見等。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作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日益顯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合作操作教具和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總之,我覺得教具在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我在以后的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改變單純說課的被動的教學模式,而是把自己作為引導性的教的主體,引導學生與自己、同學和諧互動,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