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數學教育理論工作者對數學交流概念的認識,普遍認為數學交流是指數學信息接受、加工、傳遞的動態過程。從廣義上來說,數學交流就是探索數學和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在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中,哪里使用數學,哪里就有數學交流。狹義而言指數學學習與教學中使用數學語言、數學方法進行各類數學活動的動態過程。數學化理解是指運用表達數學概念、關系、問題、方法、思想的數學語言,傳遞信息、情感與觀念的過程。一般地數學交流包括兩個方面,即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與學會數學地交流。
一、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1.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的誤區
提及閱讀,人們聯想到的往往是語文閱讀,人們重視的也是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數學閱讀。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僅具語文閱讀能力的社會人已明顯地顯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人們弄不懂某些專業術語、看不懂心電圖和股市走勢圖、看不明白衛星云圖等。這些表明,現代及未來社會要求人們具有的閱讀能力已不再只是語文閱讀能力,而是一種以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包括數學閱讀能力、科技閱讀能力在內的綜合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數學交流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有一些關注,數學交流也只是過多地停留在“教師→學生”單一的交流模式上,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更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新課標》指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把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交流的通道是單向的,主要是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教師很少了解學生的理解情況和思維過程。《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說明,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導演兼主演,學生才是主演兼導演,教師只是導演顧問和客串演員。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必須重視并發展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主動積極地參與數學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知識。學生需要閱讀教材和導學案,在課堂上踴躍討論,暢所欲言,提出疑問,發表看法,使自己對數學問題的認識由淺入深。由此可見,數學閱讀與交流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二、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表現標準
1.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表現標準
根據數學的特點,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表現分為五種級別,具體如下:
(1)初步認讀能力。初步認識小學數學已學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圖形的含義,簡稱初步認讀能力,其表述詞為認識、識讀。
(2)完全認讀能力。認識小學數學所有已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圖形的含義,簡稱完全認讀能力,其表述詞為完全認識、完全識讀。
(3)概述能力。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或表達小學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圖形等內容,能大致地說出例題的解題方法與步驟,簡稱述概述能力,其表述詞為能概述、能表達。
(4)辨析能力。能辨析數學語言的含義,能找出關于小學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圖形語言描述中的關鍵字詞或符號,能指出知識結構中重點、難點和疑點,能找出解題中的關鍵步驟,簡稱辨析能力,其表述詞為能辨析、會分析。
(5)領悟能力:對小學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圖形有深刻的理解與認識,能知道它們的來龍去脈,搞清因果關系,通過數學問題解決,掌握數學知識結構,領悟數學思想方法,對數學例題能舉一反三。簡稱領悟能力,其表述詞為能說理、能舉一反三。
2.小學生數學交流能力表現標準
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是對數學概念、算式、公式、運算定律、法則及解題思路、推導過程等的表述,具有準確、抽象、簡練和符號化等特點。
三、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的培養
認識到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后,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培養這些能力。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活力課堂“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民主和諧、快樂有效”提供了一些借鑒。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自學教材和教師編寫的導學案,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看法或小組的學習成果,可以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通過課堂“民主和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數學平等交流,可以培養含小學生數學閱讀與交流能力在內的各方面能力。如此,我們的課堂不僅僅是快樂有效,而且可以快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