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學科,其內容不僅豐富,而且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要想讓學生全面掌握這門知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小學生好動愛玩,缺乏毅力,不容易對一件事情產生長期的興趣。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思想狀態、情緒心理等,將他們看成課堂的主體,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下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與生理發展還不成熟,所以相比于抽象的東西,學生更容易接受生動、具體、形象的東西,并在短時間內產生興趣與熱情,這也是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并善于對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有效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過程,并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例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更喜歡四季中的哪一個季節呢?喜歡春天么?你留心觀察過春天是怎樣的景象么?陽春三月,小草伸展腰身,小花兒綻放了笑臉,你們覺得春天美麗么?這時,學生會被教師的生動描述所吸引,從而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這時,教師再順勢引入月亮灣的春天,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利用語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而主動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構建師生互動的和諧語文課堂。
二、有效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合理創設,能夠營造更為輕松、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拓展其想象與創造的思維空間,從而讓學生更加快樂、更加主動地進行語文學習與思考。例如,在《秦兵馬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兵馬俑的了解可能并不多,所以課堂氛圍就顯得有些單調、沉悶,學生也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教師就必須靈活應用教學策略,如充分、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教學,首先播放一些兵馬俑的相關圖片資料,或者播放一段有關兵馬俑的紀錄片視頻,讓學生對兵馬俑有一個初步認知,了解作為世界奇跡之一的兵馬俑的形成與存在歷史。當學生被這段光輝歷史所吸引從而融入語文課意境之中的同時,教師再運用語言藝術,合理進行點撥與提問,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網絡技術能夠將文字、圖片、視頻等有機統一與結合,將語文內容更加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音畫交融、聲形并茂,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從而加深學生對語文課文的印象,幫助其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調動其積極性,拓展其思維空間,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合理組織一些活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比如,舉辦講故事比賽、辯論比賽及朗誦比賽等等,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具有個性化的參賽內容與參與方式,鼓勵其語文閱讀的個性化行為,培養其主動學習、主動閱讀、主動思考的語文能力,進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不斷提升其語文素質與能力。
三、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雖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課外活動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最好的延伸,而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學會利用第二課堂,多為學生設置課外活動,使他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會知識的用處和學習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分組讓學生辦“學習園地”、“黑板報”等,要求每個小組都不能仿照其他小組的“成果”,要有新意、有個性、有思想,起到榜樣和宣傳的作用。要想辦出一期讓全班同學都愛看的板報,不僅要有美觀的版面設計,更重要的是要有精彩的、有趣的內容,這樣才能引起同學的閱讀興趣,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小組內的各個成員都博聞強識,要多閱讀課外書籍、報刊等課外讀物,多觀看電視新聞節目等,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在無形當中就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觀察能力、編排能力,同時也使他們在相互合作中獲得了成功,感受到了快樂。當一期期令人滿意的“學習園地”、“黑板報”出現時,學生們所感受到的成功的喜悅就是他們最好的學習動力,我們教師也就不用擔心學生提不起學習語文的興趣了。類似這樣的課外活動還有很多,只要教師精心設置和組織,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對語文學習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他們的學習水平和能力也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語文教學將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立足于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重視優美流暢的教學語言、起伏有致的教學節奏以及愉快祥和的教學氛圍的合理創造,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