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愛說愛動、天真活潑、能讓他們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獲取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轉變學習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在生動情境中學習數學
學生樂于在特設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身邊的數學問題也能引起他們探索的興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游戲和故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一天,數字1、2、3、4、5、6、7、8、9在一起聚會,比比看誰的本領大,數字9就驕傲地說:“我的本領最大,我可以表示9個物體,如9支筆,9個文具盒……”8也很不服氣地說:“我的本領也大,你剛才說的也可以用8來表示。其余數字也不甘示弱,它們爭得不可開交,只有0一聲不啃,這時候,智慧爺爺走了過來說:”你們別爭了,其實0的本領也不小,在數位表中寫數時,它可以來占位,在量長度時,它可以表示起點,在電話號碼中也少不了它,如5090450、13808920046,你們說0的作用大不大呀!從而揭示課題.
二、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
動手操作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也能啟迪兒童的思維。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兒童在動手活動中獲取直接經驗,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并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在做中玩、在想中做”,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感受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快樂。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啟迪大腦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以“動”激“活”營造了富有生機的學習氛圍,實現了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在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從學生熟悉的實物(乒乓球、籃球、飲料瓶、粉筆盒、牙膏盒)中選取素材,鼓勵學生進行觀察觸摸分類等活動,形成對有關幾何體的直觀感受。在教學數的組成時,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看能分成幾和幾,然后匯報。擺小棒這一活動,既營造了一個“動”中學、學中“動”的學習氛圍,又達到了協調發展的目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知識的積累,歸根到底要靠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來實現,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不僅使學生的思維由課堂進入社會的大空間,而且拓寬了認知面,使學生在實踐動手操作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發揮了聰明才智、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自主探索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不幫助下,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只起點撥引導作用。自主探索,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上。因此,只有學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導學生自己看;只要學生自己能講出來的,就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學生自主探索要成為他們主動的要求,教師只是先提出嘗試問題,用嘗試引導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也就是自主探索一定要有目的性。這一系列的自學活動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能讓自學成為他們的一種好習慣。
四、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小組合作交流符合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也是現代學習的重要方式。它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能力,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情感。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要,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例如“分小棒“中,學生開始對于10的組成排列是無序的,但我通過讓他們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形式,使他們把10的組成有序的整理出來,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協同的良好習慣。
五、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中,倡導數學生活化,同樣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如:在教學“數一數”時借助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向兒童展示數概念的現實來源和實際應用,創設有助于兒童理解數學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數一數”時,引導學生觀察書上富有情趣的圖畫,這些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組織學生說圖上有什么,有多少,更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數感,使他們學得愉快,記得牢固。物體讓他們來數,更能讓他們學得愉快,記得牢固。
總之,數學學習注重體驗過程,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在實踐操作中論證、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獲取,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數學的豐富多彩,體驗學習數學是一種享受,逐步形成創新意識,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