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的強弱,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強調自主閱讀,擴大閱讀面,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古代就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之語。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幾種有效方法:
一、注意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于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個人魅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課堂上,我們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簡介要讀的文章內容,以激發其閱讀興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緊張、感人的情節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尋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根據學生愛競爭,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設計快速反應練習,辯論題進行競賽,使他們在形式多變的閱讀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同時,我們要將閱讀延伸到課外,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要立足課內,帶動課外。
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動力,才能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二、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自覺運用到閱讀過程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閱讀方法包括課前預習、查找有關的資料,了解相關的內容;閱讀過程中勾畫重要的部分;摘抄優美詞句;寫讀書筆記;閱讀過程中的大膽質疑等。
(一)做好準備,課前預習。預習是指學生在老師講解有關教材之前,自己先閱讀課本。這是一種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讀書方法。指導學會預習,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程度,教學進度等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要求,這樣才不致于流于形式。教師可以在課前設計思考題。思考題要富有啟發性,注意可行性,略帶趣味性。
(二)圈點勾畫,摘抄批注。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積累資料,特別是能夠加深理解,透徹把握書中精髓。教師在課堂提供一些勾畫的符號,由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符號進行標注。要標注的地方如:生字難詞、關鍵詞語、中心句、有疑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等。如:在學習《我的“長生果”》這篇課文時,把開頭的兩個比喻句、中間部分的“使我悟得一點道理”、結尾的“我又悟出了一點道理”等關鍵語句勾畫出來,很快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大致把握文章要表達的中心。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我以“了不起”做題眼,要求學生畫出體現父親了不起和兒子了不起的句子,并在旁邊作批注,寫感受。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一些精煉的字詞、優美生動的句子,精彩的段落,經典的篇章摘抄在積累本上,當做自己的“信息庫”。課后,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即讀后感,抓住原句的要點,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也要養成這種習慣。這樣有助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為快速獲取信息打好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讀中感悟,敢于質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閱讀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培養起來。而當前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多講少讀”或“只講不讀”的現狀,這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課堂中,要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教師范讀,齊聲朗讀,分角色朗讀,配畫朗讀,配樂朗讀,默讀。應該讓學生在讀之中自求了解,了解不了的才給學生一定幫助。凡學生能通過閱讀、思考弄懂的東西,教師絕不代勞,并注重對學生理解程度的有效反饋、分析。除此之外,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開始要求不能太高,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邊讀邊思,這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用心去學,學到方法,并用于以后的課內外閱讀當中。
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不只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俗話說得好“習慣成自然”,養成閱讀習慣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閱讀能力是很難提高的。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語文學習不能局限在小課堂里,只有構建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給學生創造一個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要求教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制訂個人讀書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學生讀書計劃落實的情況,適當舉辦讀書之類的活動,如讓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或介紹書中喜歡的一個人物;有時讓學生朗誦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我想,到那時,同學們會沉浸在書海中,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如果沒有家庭的配合教育,教師是很難教會兒童閱讀的。我們要讓家長看清這一點,懂得尊重書籍。讓家長們為自己的孩子增添小小藏書,也可以自己的孩子去辦借書證。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總之,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的形式,開展各種利于閱讀的活動,擴大閱讀的范圍,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同時又能通過課外閱讀增長見識、拓寬視野,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有著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