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試圖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重新認識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搞清品德教育的重點,反思教育的途徑,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立德樹人的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品德與社會》教育;重必性;現狀;途徑
一、小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小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其形成初步的善惡美丑的價值取向,有著重要作用。
農村小學生品德教育是正確引導和關注弱勢群體的需要。農村學生的教育相對比較薄弱,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相對較多,缺乏正常的親子教育,因此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就會向教師作用方面傾斜,在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過程中,一個好的教師真的比父母的作用還大。
農村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要想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學校必須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
二、當前農村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如今,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態。
1、重視程度不夠。主要體現在領導重視不夠,教師認識不夠;2、教育觀念陳舊;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發展,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感恩、學會創業、敬業奉獻。但在農村認為孩子勤勞、樸實就可以了,其它方面不用多說;3、教師隊伍不夠穩定。在農村學校一位教師要任教多門學科,有的村小還得包班上課,沒有專職的科任教師;4、教育方式簡單、內容單一。科任教師對該課程的認知不足,了解不夠,不知道如何上。教師講得索然無味,學生學得無精打采。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幾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可以完成,給學生勾勾畫畫就可以了,目的就是為了應付期末檢測;5、學習與生活實踐嚴重脫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考什么教什么,重知識傳授,忽略學生的生活體驗,情感熏陶,束縛學生的手腳,閉門造車、照本宣科;6、評價機制存在問題。因為“以考定教、以考定學”的思潮,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沒有了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農村小學學校層面如何在管理中保住該學科教學的底線
1、高度重視。開足課時,確保教學過程的正常開展。學校要嚴格按照計劃開設課程,不得隨意減少課時或提前結束課程;2、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相關的課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把品德課的教育教學擺到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如可以不把《品德與社會》課安排給該班語文、數學教師,實行不同班級教師交叉上課的制度;3、加強常規。對品德課的任課教師在備課、上課、教學等各個方面都作出明確的要求;教師不得將《品德與社會》課挪做其它學科的教學,也不能切分該課課堂。教研組、教導處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督促老師認真履責;4、加強教研。《品德與社會》課的知識含量,文化內涵,史地知識都十分豐富,學校要加大品德課任課教師的合作和自主研究力度。
四、加強農村小學生《品德與社會》的過程教育
(一)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
1、課前:讓教師苦下功夫準備。整體把握整冊教材,從教材的編排結構,知識銜接,編寫思路,教材的個案分析等方面,整體把握教材;教師在上課前要精心,反復閱讀即將授課的教學內容,搞清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編寫意圖,對內容進行補充、轉換或重組,對課時進行合理安排等等;全面了解學生,想一想學生有哪些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如何?身邊發生過的事例哪些與學生有關,與本課有關,選擇適合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活動,怎樣把課上的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沿用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達到課程回歸生活的目的;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社區,自然環境設施,以及兒童生活中的經驗、體驗發現、文化活動、重大事件都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資源,我們要把一切有利于兒童發展的資源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起來;精心設計教學,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重視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提前做好教學預設。特別要常常觀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里的相關資料和視頻,尤其是縣優課、市優課、省優課和部優課等,同時借助網絡備課,準備好課件等。
2、上課: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情,創設最佳的外部條件,激發、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如今的品德與社會課堂要丟棄古板的說教式的課堂,追求一種不顯山不露水的潤物細無聲的新的活動形式:創設趣味情境、設計樂中求知的游戲、貼近生活的活動、參與社會實踐,讓孩子們樂此不疲的投入這樣的游戲、活動、生活、實踐中,獲取知識、習得品德、養成習慣。
(1)情境游戲,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學得既輕松又愉快,使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2)多彩的活動,事半功倍。教材是課堂教學開展的有效藍本,我們可以創造性的使用,讓活動使教材的內容活起來。品德教育不能是道德概念的演繹,老師不應是所謂的說教者,而應該把道德任務演變成具體的、可感的,可觸的認識和感悟體驗。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科學習的樂趣所在,取得四兩撥千斤的效果;(3)反思創新,與時俱進。通過觀摩各級優質課,聆聽專家、名師的講座,反思自己的教學,創造性的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是提升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促使師生一同成長的綠色通道。
(二)在外界教育中求實效
學生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教育要處理好與學校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方法是要根據家庭教育的特點,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礎,就是家長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其次要通過家庭教育把孩子學到的知識融化在實踐中,第三還要在中國優良的傳統美德中吸取營養:中國“國學”博大精深,能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譬如中國的 “孝”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都是值得我們發揚光大的。
(三)在自我教育中求發展
管住自己,天下無敵!教師只有啟發學生自我教育,使他們對自己的思想行為能自覺的轉化和控制,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效果。當學生說自己國家“這也不好,那也落后”的時候,叫他們看看《我們的祖國多遼闊》將中國與韓國、日本做比較,他就能體會到生長在中國是多么的自豪!要讓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是與非、美與丑、真與假的分辨認識能力。
五、堅持“講反復、反復講,抓反復,反復抓”的原則
品德教育還要根據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和光說不做”的特點,時時處處地進行強化訓練,要強化,也只有堅持反復講、反復抓了,堅持這“十二字”原則,才能養成學生良好習慣,鞏固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