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一)選題緣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在構筑理想的課堂教學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些年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但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我們學校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大多是形式大于實效,課堂氣氛表面上沸沸揚揚,卻沒有進入實質性地對問題、實驗的進行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針對這一現象,我們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訂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就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小組互動合作學習,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行立項研究。
(二)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與實踐,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參與、主動參與、充分合作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獨立思考、自我評價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
(三)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是理想課堂中的小組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是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應用于教學之中,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已為廣大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是通過觀察和研究,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教學實踐中(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難盡人意的低效現象,仍需做更細致的探討:(1)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2)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四)研究意義
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如下:(1)理論價值:新課程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在小學階段已經完成了一輪。《標準》的基本理念從面向全體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觀、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學方式、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六方面闡釋。對于所提倡的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從有效性的角度來對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研究,有利。對合作學習的本質理解,對合作學習的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解釋;(2)實踐價值: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屢見不鮮,是由于學生們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學會合作,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合作精神、積極健康的心態,同時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但在現實課堂中是否和理論上的效果一樣呢?有效的合作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因此通過調杏,可以了解到新課程下是否所有的合作學習都是有效的,存在些什么樣的無效或者低效合作?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上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反思,為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準備提供有效策略;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實施合作教學提供參考;為學生合作學習的評價提供典范。
二、方法與措施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研究對象為我校中年級學生即3-4年級學生。
(二)研究方法
探索階段以調查法為主,對實驗班進行全員調查;實施階段以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為主,將課題研究穩步穩扎的步步推進;結題階段主要采用教育經驗總結法,將研究經驗形成理論。
1.調查法。
2.案例法和課堂觀察法。深入課堂,對案例中的小組合作活動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小組合作學習后學生評價表”對組內合作學習的參與面及教師參與調控的力度作定量與定性的分析。
(三)研究措施
1.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也要調整評價的方式、手段以及內容。教師要改變觀念,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該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或方式進行教學,要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學習等新理念,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走過場。
2.教師還要努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教學技能,在合作學習的分組指導、教學設計、課堂實施、課后總結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使小組互動合作學習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
(四)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2)分析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期工作; (3)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4)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請專家指導,進行開題論證。
2.第二階段:實施階段。(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采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2)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有關教育教學的內容、途徑、方法,著力研究課內的操作方法;(3)課題組積累資料臺帳;(4)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5)收集資料,健全資料臺帳。
3.第三階段: 總結階段。(1)整理匯編資料;(2)撰寫專題論文及課題研究報告,總結經驗。
三、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學生的學習思想、學習策略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1.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預習、嘗試、思考、探究,自學、合作,傾聽,評價,展示,分享,完善……再也不是步步依賴老師、被動學習。
2.課堂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課前學生們能夠根據教師出示的知識內容、重點、難點把握學習思路,學習過程中,他們學會了邊看、邊學、邊想,在書本上做適當的勾畫和批注,認真做好預習筆記。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了獨立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教師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教案中的“預設”少了,不再精心“設圈套”讓學生跳,而是圍繞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自己的課堂考慮了不少“生成”的條件和應對“生成”的知識性、藝術性和心理性準備。
2.課堂上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處處考慮讓學生參與,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這樣做的結果是:增強了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成了學生的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形成了學會學習和變單向傳輸為多邊互動的課堂局面。
3.教育教學的過程和學習氛圍更加和諧。
(三)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1.學習成績方面,過去在市區內處于落后地位,而今的每次質量檢測,課題組所擔的班級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兩次第一,一次第二。
2.學生更加愛學習了。課題研究之前的調查發現,57%的學生對學習數學不喜歡或無所謂,但研究中的調查表明:93%的學生愛上了數學。
3.學生養成了自覺預習、主動探究、主動交流、積極完成作業、積極閱讀相關書籍的好習慣,同時也堅定了學好數學,長大勇攀科學高峰的決心和信心,為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好的基礎。
4.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積極解決問題的習慣和人生目標和志向的確立,相當于為自己的學習裝上了動力裝置,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注: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 [2016]-JKGHA-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