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成員:劉忠華、劉紅久、李桂花、趙煥、曾德平、陳雄輝、孫建新、呂鋒、王海洋、李偉、李躍、鐘遠安、顏新霞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理論依據
(一)研究背景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評價方式以大規模學業選拔考試為主,各級各類的統考統測貫穿在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成為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的主要手段,并逐漸演變成衡量教育質量的指揮棒。雖然具有選拔與甄別功能,且大規模考試具有可信性、權威性、高效性等特點,但是過去幾十年,尤其是新課標實施以來的教育實踐,充分暴露出這種評價方式有失公正:單一的紙筆測試方法限制了評價向度;知識為主的測試導向局限了評價內容,增加了學生學業負擔;評價形式和內容與新課程標準脫節,新課標倡導的理念無法真正實施;學業選拔考試實質是終結性評價,忽視學生個體差異與成長過程,只關注部分精英,不能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理論依據
主要依據“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評價體系。
為了解決評價機制導致的諸多問題,促進新課程改革,完成與國際先進評價體系的接軌,上海市依據國際先進的測試理論及實證研究成果,結合長期參與教育部學生學業質量監測研究的實踐,構建了“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評價體系(以下簡稱“綠色指標”)。“綠色指標”以紙筆測試、調查問卷以及體質健康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對學業質量以及影響學業的相關因素進行測查,為政府與教育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提供科學系統的分析數據;它關注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體現了評價的診斷與改進功能。“綠色指標”是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評價體系,標志著我國結束了長期以來基礎教育評價體系單一的不公平現狀。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
1.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九大素養,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是知識、能力、態度或價值觀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問題解決、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認知性素養”,又包括自我管理、組織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性素養”。
2.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2013年6月,教育部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旨在解決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使教育質量評價真正從“單一”走向“綜合”。
本實驗的創新之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本實驗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體現在先從我校實際開始探索,成功后,推廣全縣,影響全市,乃至知名全省,這也是我校的辦學目標。其二,具有時段性。
(二)課題的界定
本課題旨在建立初中學段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對學生學習經歷,學習過程,德智體諸方面發展狀況的評價,為課程與教學及其評價的改革提供可測性標準,為修訂新課程提供實證依據;同時以真實可信的數據,引導學校建立校本化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三)目標假設
(1)研制初中學段學業質量綜合評價目標;(2)研發初中學段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評價工具;(3)構建初中學段素質教育學校實施機制。通過課題研究,推動教育管理模式向“綜合評價→問題界定→原因分析→教育決策→監督執行”的良性體制轉變;推動教師研究方式轉變,使其擔負起學校教育常態化評價的專業職責;推動教育教學行為的轉化,促進學校校本化構建與實施,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推動學生價值觀轉變,用客觀公正的發展眼光看事物。
三、課題研究的價值
評價機制是制約教育質量的因素之一,“綠色指標”是對義務教育評價體系的有益探索。評價體系實施以來,正在改變和影響人們的教育觀和評價觀。與此同時,作為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的藍本,“綠色指標”對我國基礎教育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構建、運行、改進過程對于建立全國和地方版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具有可借鑒意義。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實現“四個轉變”。通過課題研究,推動我校教育管理模式向“綜合評價——問題界定——原因分析——教學決策——監督執行”的良性體制轉變;推動教師研究方式的轉變,使其負擔起學校教育常態化評價的專業責任;推動教育教學行為的轉變,促使學校校本化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推動學生評價的轉變,用客觀公正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學生。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理論。著眼于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和的探尋,并進行綜合分析,力求理論和實踐的創新;(2)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分析判斷當前教育綜合評價的制約因素,了解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3)行動研究法。積極探索綜合評價體系設計和組織實施策略,逐步建構一套具有一定創新性和操作性的理論體系,并不斷應用于學校教育實踐,改進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優化評價過程,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
六、研究步驟與時間安排
(1)準備階段(2016年4月-2016年10月)
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申報工作,進行相應資料的收集,并進行整理分析,形成課題研究的計劃,以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2)研究階段(2016年11月-2017年12月)
根據執行計劃進行研究,開展相應的研討活動,堅持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相結合,能較好地界定核心素養的內涵,形成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可操作性的中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撰寫階段性的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18年1月-2018年6月)
對本課題研究過程及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形成課題總結報告,并將專題論文、調查報告和研究個案匯編成集,接受專家的評估驗收,為開展成果推廣工作和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七、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綠色指標”的宗旨在于建立一套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質量標準,以科學的“指揮棒”引導教學評價的深刻變革,該體系本身就是一次政策創新。
八、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實驗報告;(2)《注重核心素養發展,推行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論文集;(3)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典型案例匯編。
九、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課題組由謝延良校長主持,由劉忠華副校長協助負責實施,成立課題組;(2)制度保障、建立嚴格的課題運作管理制度,課題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討交流活動,并注重日常的學習、實驗、探索、研究,從而保證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將參與活動情況和科研成果納入課題組成員的年度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