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節日都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俗和道德風尚,寄托著整個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來由于受到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我們的傳統節日備受冷落,一些傳統節日的內涵正在逐漸淡化,甚至消失。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節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實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美德的逐漸流失。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讓下一代重新認識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在不斷地“教與學”的互動中,針對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調動學習興趣,
一、多種途徑搜集資料,調動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積極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上好這門課,我決定立足實際,沒有條件也要為教學創造條件。首先制定教材內容,根據時令順序,捋順出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其次確定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如:傳統節日的起源或傳說、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文學作品、民謠諺語等;最后收集整理、圖書、影像等資料,多方面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春節后的第一堂課,筆者充分利用學生們依然沉浸在春節氛圍的機會,以學生熟悉的春節為例,把表現春節熱鬧場景的影像、音樂、圖片、文字等資料做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而后把動畫片“年的傳說故事”播放給學生們觀看,面對熟悉的場景和充滿趣味性的傳說故事,學生們的反應很強烈,生動的圖片、影像信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接著筆者因勢利導,號召學生們積極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并教給學生怎樣利用網絡、影視、書籍、訪問等多種途徑搜集資料。這些教學活動讓我深切認識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多種途徑搜集傳統節日的資料,做好計劃、準備何等重要。
二、優美的傳說故事,激發學生探究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學生。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傳統節日的興趣呢?怎樣讓學生樂意并主動地去了解傳統節日呢?我發現每一個傳統節日背后都蘊藏著生動、美麗的傳說故事。所以每一個傳統節日來臨之前,筆者首先啟發學生搜集關于該節日的相關故事。例如:端午節來臨時,我讓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故事,“聊聊我們的端午節風俗”,學生通過口頭訪問、閱讀書報、上網查詢等方式,更深層次地了解有關端午節的知識。了解到當地人過端午節有凌晨門口插艾、掛香荷包的風俗,還有吃粽子、穿五毒鞋的習慣。這些活動讓學生們對端午節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歡了。
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情
為提高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及學習熱情,筆者力求做到教學形式豐富多彩。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1.多媒體教學
觀看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的圖像、視頻等,這種展示方式能更直觀、生動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2.雙向互動
如學習重陽節,帶學生走進社區敬老院,與老人共度重陽節,使學生懂得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游戲教學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游戲活動。如正月十五猜燈謎,清明節放風箏、蕩秋千、踢毽子、踏青等。這些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親子互動
邀請學生家長加入活動,協助學生在家完成學習任務。如:端午節包粽子,臘八節熬制臘八粥,春節包餃子等,這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既培養了學生愛勞動的美德,同時又增加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了解。
5.詩詞朗誦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許多優美的詩詞美文,讓學生積累與節日有關的趣聯妙對、古詩詞名句、諺語、歇后語等,開展一個節日詩詞朗誦會,有助于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另外,還有舉辦故事會、繪畫課、手工制作課等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
中國傳統節日的實施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讓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學習到了傳統節日中所蘊含、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奠定基礎。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