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興趣?詞典的解釋是“喜好的情緒”。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對事物或活動的一種愛好,愿意去接觸、了解、探究它。
興趣對于學習,意義和作用絕不可低估。有哲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便是成功的一半。”這樣的名言不枚勝舉,至情至理。
那么,毫無疑問的。數學學習的興趣,對學好數學知識也至關重要。只有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了興趣,才可能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才能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這種學習興趣,便是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的起點和基礎.
既然學習興趣那么重要,那么在厭學情緒普遍曼延甚至高漲的現實環境中,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呢?
在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本人認為,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著手培養。
一、注意培養對數學的認識
對數學不感興趣,是因為數學抽象性、嚴謹性和廣泛應用性的特點。很多學生往往是并不真正認識它,盲目地畏懼它,進而產生隔膜。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有的方矢地向學生介紹有關數學和數學的發展、性質特點、用途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在他們對數學的距離感得到消除后,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
二、建立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興趣是一種情感,也得靠情感的因素去澆灌,才能萌發并茁壯成長。
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積極性,實現師生雙方的有效配合。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上課首先得有激情,把學生引入一個美好的情感世界。課堂上要活潑,有笑聲,還可以有爭論。對待不同認識,不能一時壓制,一棍子打死,而是善于引導。老師也不能總是板著人臉,以突出“師道尊嚴”而要做他們的朋友,多加強雙邊情感交流。
三、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有了好的師生關系還不夠,必須教師有較高的數學教學素質。否則,上課便會成為玩玩鬧鬧的游戲,學生學不到東西,到底也會乏味。
教師素質在培養學習興趣方面主要體現在“樂教”和“會教”之中。因為自己不熱愛教,如何教學生熱愛學?老師不會教,總是機械地,千篇篇一律地“灌”,學生怎能不昏昏欲睡?還談何興趣呢?
四、改進方法,變換手段
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大多緣于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手段落后。
實際上,數學的學習內容是最豐富多彩的,也最有利于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教師必須努力改變傳統現狀。想方設法創造條件把數學課上好上活。教活了,學也就活躍了。
象掛圖,卡片、模型、實物等直觀教學展示,收錄機、幻燈機、影視多煤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都盡可能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這些教學手段,對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那是任何語言描述都是無可代替的。
五、充分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去走進數學、親近數學
通過課外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是一條重要途徑。這也是“寓教于學”思想的最集中體現。學生均處于青少年價段,玩是他們的天性。教師結合數學教學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經常性開展各種形式的課文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習興趣,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這種活動,一般情況下以班級為單位,有時根據情況也可開展班級間的、全校性的數學活動。此如講故事、數學趣題、典故以及數學謎語、玩七巧板、搭積木、堆建筑玩具等。又如,學做筆筒、糊火柴盒等,均可根據情況隨時地進行。
這樣的活動,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又不斷強化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興趣,增進師生情感交流。益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呢?
六、改進課堂教學,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首先的教學之法,關鍵的開巧之術,乃在于教師能‘寓教于樂’,根據學生特點和使之容易樂于接受這一要求,使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并動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學生在領會知識的同時,得到藝術美、科學美的感受,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數學課往往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模仿練習,然后布置作業,測驗講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因形式單調死板而感到乏味,甚至感到厭惡。雖然數學知識本身也是枯燥的,但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卻是相當的豐富多彩。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舉例,用別開生面的課堂情趣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持久性。
綜合這些因素,我們可以看出,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可以各方面入手培養的。自覺運用它們,其收效也是明顯的。不少數學老師總是抱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越來越教不好”,而原因也大多歸于“不感興趣”上課時,他們根本就不聽等等。我又想起有人說過的一句話;“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是啊,這句話實際上也是對培養學習興趣重要性的極好歸納:會教的老師,學生感興趣,成績就高了;學生沒學會,是因為他厭棄數學,還沒有深深地愛上老師所教的這門學科。
愿我們的數學老師都能熱愛我們的數學學科,熱愛我們的教育崗位,熱愛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也會以同樣的熱情來回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