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德課后的拓展與延伸,注重與學校德育活動相結合,開展班隊活動
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生活,及時捕捉校園內可供學生品德進一步得到鞏固的機會。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文明禮儀教育”系列活動,由于成績顯著,被教育部、宣傳部等十部委授予首批“全國青少年文明禮儀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明禮儀普及教育活動先進單位”,筆者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還接受了何魯麗等國家領導人的頒獎。全校各班隊根據學校的安排,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明禮儀教育班隊活動,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
(一)各班以班會、報告會、故事會等形式開展《青少年文明禮儀讀本》和《知榮辱 樹新風》的讀書閱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掌握文明禮儀知識,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弘揚正氣,樹新風。
(二)開展了家庭禮儀教育系列活動,教育學生要有責任心,懂得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和睦鄰里,同學們接受教育后,立即付諸行動,在家里主動幫著干家務活,還經常為長輩倒茶、盛飯,孩子的變化,家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對學校的教育活動非常感謝。
(三)各班在教室張貼“文明禮儀”宣傳畫,班上板報也以此為主題,并開展“文明禮儀手抄報展示”和“文明禮儀書畫展示” 活動,各班隊把本班的好人好事上交紅領巾廣播站進行報道,及時宣傳學校文明禮儀活動的進程。
(四)還開展“我身邊的不文明行為”班隊調查活動,使學生明白了“不文明行為可恥,文明禮儀光榮”,“美在文明,愛在禮儀”自我成長活動,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言行。
(五)各班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知識竟賽活動。比賽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有的班以文明禮儀為主題,宣傳開展文明禮儀普及活動的意義和常識;有的班將文明禮儀細化為七個方面,提出每個方面的具體要求,印發給每位學生開展評比;有的班把自己所不知道的文明禮儀知識摘錄下來,用以告誡自己該如何做?有的班老師和同學一起學習《文明禮儀教育讀本》;有的班利用班隊活動課評選禮儀小標兵……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文明禮儀伴我行”知識竟賽活動,教育引導同學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使文明禮儀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提高了自身的素養。
(六)全校各班隊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的故事演講比賽。比賽中,選手們聲情并茂,用語言傳播文明禮儀的知識,用動作表現文明禮儀的美麗,用心靈感悟文明禮儀的魅力。選手們圍繞“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個主題,用經典的故事,鮮活的例子詮釋文明禮儀的豐富內涵。小聽眾們更是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地聽取交流,并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二、品德課后的拓展與延伸,注重與班級管理相結合,開展班隊活動
品德課程中所學的道理,很多都是班級管理中的要求,如《我幫你 你幫我》這課中的同學間互相幫助。我們認識到這是一堂課不能解決的問題,那就需要和平時的日常生活相鏈接。因此教師設計了課后延伸活動——每月評比“友善之星”,讓學生把助人同學的名字寫在“友誼之花”上。以此激勵學生多幫助他人,另一方面可以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定期評價,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三、品德課后的拓展與延伸,注重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離不開實踐,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會潛移默化地變成學生自身的素質,各種實踐活動是接觸社會的好時機,我校每兩周安排一次周末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家長與學生一起參加,即增加了家人之間的親情交流,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立足本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與他們的身心發展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有針對性、教育性和實踐性之外,還要體現地方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在活動中學生往往能體會到更多成功、更多自豪感。
(一)社會實踐活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1)走進鄉村,體驗田園生活。城市的學生在周末與自己的家人一起走進鄉村,學會了觀察、思考、動手,加深了家人間的親情交流。在活動中,還采用了攝影、寫作等形式。攝下的一個個美好的鏡頭,寫出的一篇篇優秀日記、作文,他們認識了大自然,體驗了鄉村的田園生活。引導了學生回歸自然,走進自然,認識了多種常見的花草樹木,愛家鄉的情感油然而生;(2)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開展“愛我地球”環保行動。利用節假日開展與家人一起的旅行活動,游覽名山大川,名勝古跡在游覽過程中,同學們自覺的手拿環保垃圾袋,撿起身邊的垃圾,以自己的行動為奉獻保護愛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也體驗了環衛工人的偉大和艱辛,從小樹立愛護環境衛生的好習慣;(3)與社區內的機關、企業、幼兒園、文化單位等建立共建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活動空間。
(二)社會實踐活動時時處處注意安全,確保了活動的順利的開展。安全問題是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活動開始前,家長們先到活動的地方踩點,下發的有明確的活動方案;在出發前強調了組織紀律,提醒了孩子做好外出的各項準備工作,切實注意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發生的措施保證了活動圓滿的完成,活動結束時,保證無一例安全事故發生。
通過這些舉措,不僅學生們的親自實踐有了保證,而且使他們的感悟和體驗落到了實處。所以只要我們教師有讓家長成為教學活動合作者的意識,把家長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就能把教學活動真正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生活的空間里,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有機結合,形成學校、社區、家長共同參與,真正起到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道德認識的作用。
我們在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中,注重了與學校的德育實踐(班隊)活動相結合,從而真真實實地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真正實現了對兒童的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的要義,從而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作為品德學科教師,我們深感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遠”,新課程改革給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發展個性的平臺,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用心、用腦、用行動、用全部的熱情走好課程改革每一步,與新課程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