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習慣的養成教育就是指教育者通過對受教育者實施勞動教育,使其掌握勞動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其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過程。不僅是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而且對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當前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進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漩渦,甚至不能自拔,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愛勞動,逃避勞動,千方百計跳“勞門”。據一所學校調查,在職業選擇的問卷上,只有2.8%的學生“想當一名勞動者”;在對回鄉畢業生的追蹤調查中,發現有74%的學生不適應生產勞動。由此,引出這樣一個問題:教育究竟如何改革?突破口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必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
一、順應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趨勢,堅持勞動教育
誠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是絕對的掌中寶、小皇帝、小公主,過分的溺愛讓孩子們失去了很多勞動的機會。但是中小學屬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能為社會服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如果只是讓學生關起門來讀書,不參加勞動,不接觸社會實踐,不培養勞動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
當前乃至今后的生產勞動不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而是智力與體力相結合的勞動;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者也不再是使用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是需要掌握現代化的工具,進行現代化的技術操作。
在德、智、體、美、勞各項事業中,勞動教育不僅是實踐性很強的一種教育,而且是與其他幾育聯系最緊密、蘊含內容最多的一種教育,通過勞動教育,既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的文化知識,掌握生產技術,具有一技之長,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身體素質。所以說,堅持勞動素質教育是順應當今教育改革的趨勢,能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堅持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對教育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依舊難改以升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為唯一目的,把升學率看作是學校的命根子,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而“應試教育”是阻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要因素。素質教育以育人為目的,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視為學校的生命力。這種教育必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一切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以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為出發點,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宗旨,以培養各方面人才為目的。因此,應當從加強勞動習慣的培養入手,通過勞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以此克服高分低能的現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擺正勞動教育的位置,充分發揮它“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采取相應措施,努力實現整體培養目標。所以每天應給學生安排一定量的勞動,由簡單到復雜。不光強調“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還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動干”、“不會的事情學著干”、“集體的事情搶著干”等。
教師的行為是一種無聲的影響,其力量比有聲的說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才能收到讓學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同時,要樹立小學生中具有良好勞動習慣的典型,宣傳他們的事跡,熱情地予以表彰,讓榜樣帶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老師和家長都要付出辛勞的汗水,重視孩子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從小愛勞動的美德,讓他們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視勞動為光榮,認識到愛勞動的人心靈是美的。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講過:“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p>
三、堅持勞動教育,促進學校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這些年來,國家教委部門一直在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糾正片面追求教學質量的傾向,要求學校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各項指標,把勞動習慣教育提到學校的重要位置上來。
我們學校在這方面不斷摸索,取得了成效。我們確定了學校整體素質改革的目標是“全面發展,為民服務”,提出了“以德育為首,以教學為中心,以勞動素質教育為突破口”的方針,并以此為學校整個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采取措施的依據。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堅持勞動習慣的養成教育,就能促使教育轉到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就能為國家建設培養大批有社會覺悟的、有文化的、懂技術的人才。
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興趣、愛好和志向,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素質,意義深遠,利國利民利己。因此應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培養學生樹立勞動服務意識。
總之,要從勞動觀念、態度、習慣、知識、技能等方面加強勞動教育和訓練,為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勞動者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