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良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過:“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然而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因而,家長和教師都要注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如做事丟三落四、磨磨蹭蹭;寫作業時,會把書、本等學習用具鋪得滿桌子都是;桌面、桌堂、書包亂七八糟,要用什么東西怎么找也找不到;平時上學忘帶書、作業本、學具等大有人在。孩子在前面無所顧及的隨意亂放,家長跟在后面永無休止地整理……這些看似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如果不在孩子入學初期就及時糾正,到高年級再想糾正的時候就有些晚了,那時候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會更多,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
對于學生自身存在的這一問題,并沒有引起家長甚至是老師的足夠認識,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化的時期,更多的成人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藝術特長的培養上,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孩子小的時候問題表現不夠明顯,家長還應付得來。但當孩子逐漸長大,需要顧及的事情多了,問題也更加明顯,家長就會顯得力不從心,甚至是焦頭爛額,只能無力的抱怨孩子怎么永遠也長不大,怎么什么事都要家長和老師操心……因此,本課題的提出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研究的現狀
(一)國外的研究概況。從當今世界教育的狀況來看,在小學階段更多的研究在關注學生的團隊合作方面的培養,而對小學生“有條理快速做事”習慣培養的專門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沒有相關的文字資料。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2005年國內有一篇850字左右的相關文章,刊登在《啟蒙.3~7歲》報刊的第10期上。作者陳開顏在題為《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良好習慣》的文章中簡單介紹了,對于四、五歲的孩子家長應該對其培養什么習慣,但對于如何培養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介紹。在小學階段如何做好“培養學生有序快速做事的習慣”國內也沒有相關的研究資料。
縱觀國內外有關“培養小學生有條理快速做事的習慣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本課題的研究既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能做好幼小銜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彌補了此項研究的空白。
三、研究的創新點
(一)有條理快速做事習慣能提高孩子完成任務的效率,并實現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完整對接。
(二)通過對孩子有條理快速做事習慣的培養,帶動孩了自身能力的提升,達到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的目的。
四、概念的界定
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要讓孩子做事有條理,主要在三方面就必須從小教育起:一是做事要有計劃;二是合理控制時間,提高效率;三是幫助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育兒專家指出,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那么就很容易讓孩子做事會快速有條理。
研究的依據與原則(開展研究的理論、政策、實踐基礎與研究原則)
一、研究的依據
(一)習慣教育理論。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是有好有壞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
(二)葉圣陶教育思想——怎樣教學生。“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葉圣陶教育思想中“怎樣教學生”主要觀點:一是少教訓,多感化;二是少授予,多誘導;三是既抓課堂,也抓課外;四是重在實踐,避免空談;五是自我教育,形成習慣。
(三)有意識與無意識心理。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于誘發和利用無意識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覘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
(四)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理論。學生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情,學校是主要陣地。而家庭好和社會也是學生教育的重要場所,整合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調動一切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研究原則
在“培養小學生有條理快速做事的習慣”研究中,必須遵循以學生中心、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為根本、兼顧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原則。充分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完美結合,設計出符合一年新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方案。
對于這樣一個國內外都沒有可以借鑒的實踐研究,研究者就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在實踐中不停的修正、總結、提煉研究成果。即實踐——修正——總結——再實踐——再總——提煉的研究原則。
研究的目標(要達成的效果)、內容(研究目標的分解與具體化)
一、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養成快速有條理做事情的習慣,學生能對教師或家長的指令做出快速正確的反應,并有條理的完成任務。形成內化行為習慣,帶動自身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研究內容
(一)確定訓練內容。對于新入學的孩子,我們要制定什么訓練內容,更能貼近孩子的學習生活,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既能減少他們的壓力,又能提高他們的興趣,是本次課題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結合新生學習生活實際需求,制定以下訓練內容:(1)桌面書本整理;(2)桌堂物品整理;(3)書包整理;(4)站隊集合。
(二)訓練內容達成標準:快速、有條理。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標準定得過高,會對學生產生壓力,會讓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畏懼感和厭倦感;標準定得過低,又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得不到本能征服感的快樂。所以,訓練內容要達成什么樣的標準,對于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習慣形成輔助辦法
(一)在學生中樹立學習榜樣;(二)建立評比制度;(三)小韻文緩解訓練壓力;(四)合理使用現代通訊科技。
四、有條理+快速習慣的訓練延伸
當學生基本養成有條理快速做事習慣時,就要把這種習慣潛移默化地帶入他的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去,讓學生的習慣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上,讓有意識的訓練內化為無意識的習慣。更讓這種內在意識成為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習慣!研究的對象(選取的范圍)、方法(選用的科研方法)及工作過程(研究的進度安排)
一、研究的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針對的是小學一年級新生。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二)調查研究法;(三)觀察研究法;(四)實驗研究法;(五)個案研究法;(六)行動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