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的心理年齡,30歲的顏值年齡,今年已過不惑的李宇鋒有著同齡人沒有的童趣和眼界。在我看來,李哥的人生經歷算不上傳奇,但也算的上是“任性”了幾回。離開家鄉北京,毅然扎根成都,此乃任性一回;跳出外企,中年趟進創業的大潮,此乃任性二回;巧遇知音一拍即合,將攝影愛好變成了事業,此乃任性三回。
入鄉隨俗 隨遇而安
2000年,在一家知名美企上班的李宇鋒,由于工作調配,離開家鄉北京,只身來到成都,負責西部大區的渠道銷售工作。來到成都的第一天,李宇鋒坦言,著實有些不適應。紅油的牛肉面、路邊隨意拼搭起來的麻將桌和茶館,鮮少能露面的太陽和空氣中的潮濕因子,都與帝都北京晴朗干燥的快節奏生活大相徑庭。按李宇鋒當時的想法,在成都呆兩三年就回北京,結婚生子,過安穩的生活。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呆就是十六年。
俗話說的好,“少不入川”。按我的理解,年輕人不能來成都,會被過分安逸的生活所影響,不思進取。但是李宇鋒卻有著自己的理解,“也許是我這個人比較‘懶’,和成都的氛圍很搭。所以來成都呆的時間越久,越覺得我是屬于這里的,好像土生土長的成都人一樣。”李宇鋒笑著說道。在他的理解里,“少不能入川”,是因為年少的時候來到成都,會被這兒的休閑生活吸引定居于此,而他就是例子。所以“少不入川”還有后半句——老不出蜀。
入鄉隨俗,隨遇而安。現在的李宇鋒,已經在成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過上了安穩幸福的小生活。而對于當初離開北京,定居成都的決定,他一點也不后悔。他覺得,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志向不同,而他只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
伯牙鐘子期之遇
在照相機還不是很普及的20年前,李宇鋒已經開始接觸并自己琢磨攝影了。“當初還是國產海鷗那種老式的照相機,洗膠卷的那種。2000年去云南旅行時,就隨身帶著它。來記錄沿途的美好風景。”之于對攝影的喜愛,在2009年第一次進西藏旅行時,李宇鋒特意去買了人生中的第一臺單反相機——尼康D90,也從此開始了由業余愛好變成專業鉆研的道路。
也正是由于攝影,讓他遇到了人生中難得的知己。“孫老師算是我現在能夠成立童·畫視覺,這個攝影工作室的動力吧,他給了我很多靈感。”李宇鋒說道。他口中的孫老師,是一名職業攝影師,現在擔任童·畫視覺攝影總監一職。2014年8月,李宇鋒在認識了當時在攝影圈就已經相當有名氣的孫老師。“遇到孫老師之前,我只是有個開攝影工作室的想法。”李宇鋒回憶道。
對于當時還是門外漢的李宇鋒來說,開一間攝影工作室還是缺少經驗,而孫老師就將開攝影工作室的利弊,會遇到的困難,都分享給了他。從最初決定到最終選址、裝修和營業,前后才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在我看來孫老師有感染力和激情,而在他眼中,我也是能靠得住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李宇鋒與孫老師的相遇,就像是伯牙與鐘子期,一曲高山流水,卻巧遇知音。
40歲轉投創業大軍
從2000年就職于知名美企,掌管西南片區渠道銷售工作;到2005年就職于三星集團,負責西部大區的渠道工作;再到2014年脫離“打工體系”,轉投創業大軍,創辦童·畫視覺攝影工作室,自己當老板,李宇鋒工作經歷可謂有些傳奇。
“在一個體系里時間久了,總是想折騰一下,而我又是閑不住的人。”李宇鋒笑著說道。放棄了穩定的高薪工作,從一個熟悉固定的模式中脫離出來,可謂非常困難。但是他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豁達和冷靜,也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當時想要開攝影工作室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趁著萬眾創業的大潮還未散去,發揮一下余熱。第二是喜歡攝影,所以想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第三就是和孫老師的一拍即合。
“兒童攝影現在很普遍,但是我就是很想和別人做的不一樣。”和大部分影樓流水線式的拍攝包裝成片不同的是,童·畫視覺鏡頭下的孩子們,少了很多繁瑣的裝飾和妝面,多了簡單和自然。“我們的顧客很多都是美術專業的,喜歡的就是這種簡潔的風格。”平時,他也會應顧客的要求,親手為寶寶們拍攝照片。對于現在的工作,李宇鋒表示樂在其中,十分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