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財富角度觀察中國公益慈善的進程,至今已有5年。這5年,中國公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公益基金會2000不足,且以官辦基金會為主,到如今正式登記的基金會已近5000,民間組織逐漸成為主流。
進步軌跡是清晰的,但有一頑疾始終懸而不決,那就是:公益從業者的薪酬。
目前,公眾及政商各界對公益慈善行業的“道德綁架”仍然存在,公益從業人員還未能光明正大地拿到符合其市場價值的工資,這種行業發展與人心浮動的沖突無法在短期消解,將在“后慈善法時代”演繹為更激越的火花。
如果不加限制,讓市場來給公益組織的管理費定價,對誰有利?顯然是對那些粉絲基礎比較好,業務也比較扎實的公益組織有利。為了獲得更大的管理費價差,他們會拼命努力工作,就像當年的民營企業那樣。
最近經常聽到一個觀點:公益其實缺的不是錢,而是人才。
這個觀點的邏輯有問題。有錢還怕找不到人才?但是,很多公益組織根本出不起錢。
筆者有個搞NGO的朋友,最近在招傳播官,讓我推薦個熟手,我就問,你能出多少錢啊?他說,4K到5K,稅前。我直接跟他說,你這個價碼呢,熟手是不可能了,找個機靈點的應屆畢業生還湊合。我還有句話沒對他說:就算是個應屆畢業生,但凡干出點成績,你也絕對留不住。
但是,公益組織哪來的錢呢?
一般情況下,從“管理費”里面來,2004年出臺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但這10%根本不夠發工資。無數的公益組織只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各種合規、不合規、打擦邊球的方式給自己的員工提供其實也并不多的薪酬。
目前,不少公益組織的管理者要么體外賺錢,自己開公司做生意,賺了錢拿回來補公益組織;要么體內造血,把做公益積攢的人氣變現。各種玩法都有,有依靠政府購買的,有幫企業做公關的,目前比較時髦的是嫁接點電商,賣些有機農產品什么的。
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公益人不能專心去做公益,卻要挖空心思去賺錢,那為什么不做一個商業企業呢?
公益與財富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看似涇渭分明,實則休戚相關。沒有財富的支撐,公益的實現就是空談;沒有合理的財富獲得機制,從業者不能光明正大地賺錢,公益的專業化與市場化也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樓閣。
可喜的是,上層雖有限制,行業仍可作為。目前,不少行業支撐型組織正在設法以第三方的身份為職業公益人籌集“獎金”,他們能撕開一個口子嗎?
這是本期封面報道重點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