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早年通過文學作品所得的浪漫印象,“全都以愛情、情人和甜心為主題……男士像獅子般勇敢,像羊羔般溫順,在品德上前無古人,而且總是衣著得體,哭起來就像噴泉”,我們對法式浪漫的認知程度,跟包法利夫人比,相差幾何?
美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女性文化史作者瑪麗蓮·亞隆這本以法國文學作品、法國文人雅士的行止為依托的《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九百年來的激情與羅曼史》,能解答我們的一些疑問。
一
《法國人如何發明愛情》開篇就是重頭戲。現今的共識是,法式浪漫,肇源于被普遍認為“黑暗”的中世紀。那時節,法國人發明了一種叫做“騎士之愛”或曰“宮廷戀情”的東西。十二世紀初,阿基坦公爵紀堯姆九世用普羅旺斯語創造了最早的游吟抒情詩,戲劇性地顛覆了傳統,“倒置了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讓女性的力量凌駕于男性之上”。
從此,法式情愛便走上這一“女尊男卑”的道路。說起來有點難以想象,包法利夫人可能會因此大跌眼鏡:這位發明法式浪漫的公爵,本人并不倜儻,喜用暴力強搶民女或貴婦,就像占有鄰邦土地一般,早年,甚至僅當女性為泄欲工具。“如此粗魯的男子居然是浪漫愛情的始作俑者,這無疑是歷史的反諷之一。”瑪麗蓮·亞隆寫道。
的確,此后,拉法耶特夫人筆下能得到浪漫愛情最后卻凌然拒斥的克萊芙王妃,莫里哀和拉辛分別調笑、悲嘆、剖析的愛情,普雷沃神父創造的“蛇蝎美女”曼儂·萊斯科,盧梭的《新愛洛漪絲》,司湯達的愛情論,巴爾扎克的“姐弟戀”,福樓拜的反浪漫主義,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男同性戀者對于女性的瘋狂仰慕、禮贊,薩特和波伏瓦訂立的“自由愛情契約”等等,都是建基于十二世紀這場“騎士之愛”的發明。
二
瑪麗蓮·亞隆指出,法式情愛講求肉體性,法國人民是不憚于在任何時候任何年紀做那一檔子事的,這從紀堯姆九世的游吟詩中就表現出來了。
但這是否意味著十二世紀以降,法國的好男好女們,是一點“禮義廉恥”也不想講,總是盼望及早投入肉體糾纏中?恐怕,并非如此,這里有一種“肉體的迷思”。塞倫·亞歷山德里安說,在言語上顯得極為熾熱的“騎士之愛”,在事實行為上并不是一拍即合的:雖然,一開始,游吟詩人看到或聽到貴婦的面容或聲音,往往就覺得自己被丘比特之箭射中,有的甚至只聽說了貴婦名字就已著迷——這與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主人公、敘事者馬塞爾的病癥頗為相似——但“宮廷情色將性行為盡量往后拖延,因為深恐一旦發生過性行為后,男的就不再儒雅體貼,女的也不再引人遐想”。
由此可見,中世紀人和現代人一樣,知道“障礙”的存在對情愛具促發、刺激作用,拖延,將使愛欲強度最大化,得不到的總是最好、失去的就是天堂這一類道理。瑪麗蓮·亞隆總結的法式情愛的另一大特征——戀人要“能說會道”,即“大鼻子情圣”西哈諾·德·貝熱拉克最擅長的那事,亦為這“肉體性”做了補充。
三
瑪麗蓮·亞隆只在零星幾個地方強調說,情愛關系形態,受社會形態規制、形塑。可大部分時候,她對法式情愛的闡釋,是站在文化的、心理學的層面上,而非政治、社會、經濟的層面上。我們因之得到的大體印象,是法式情愛,多由杰出的個體的心性、言詞、創作推動而已。
法式情愛神奇的地方在于,即使“制度”陰暗,人們還是可以將之轉向浪漫的一隅。只要生了孩子,不用等丈夫去世,法國貴族女性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用自己通過婚姻得到的名與利,再去誘惑年輕英俊但是缺少有形資產的男子,來一段“騎士之愛”。
而且,時光荏苒,法式浪漫情愛早已從貴族社會流轉至各階層了。二十世紀初,出生于外省的法國雙性戀女作家柯萊特,嫁了一個比她大十四歲的丈夫、“祖上從事出版業的正派天主教家庭的浪蕩子弟”威利·高蒂耶-維拉爾。婚內,兩人各自有外遇,也有過同一名女性情人。柯萊特將這段經歷寫進了半自傳小說《巴黎的克勞迪娜》和《婚后的克勞迪娜》中。照小說的描述,做丈夫的不僅不阻止妻子的同性戀情,還大大鼓勵之,“和許多男性一樣,他對女同性戀感興趣,并表示:‘你們女人可以為所欲為。這很迷人,而且不會有任何后果。’”
十二世紀以降,法國人在婚外“享有”愛情,不管在哪個階層,似乎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這種從上至下,各個階層,都在公開推崇情愛,深怕別人不知道的景象,的確是獨一無二的。
四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法式情愛的獨特性。美國另一位文化史家彼得·蓋伊在《布爾喬亞經驗(第一卷):感官的教育》(趙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重點考察的一個案例是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兄長奧斯汀·狄金森的婚外情人梅貝爾·盧美思·托德。梅貝爾生活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個有夫之婦,與丈夫也頗為相愛。從她的少女時代,到與奧斯汀·狄金森相戀,乃至后者去世,梅貝爾留下各種日志,照彼得·蓋伊的說法,這些日志的火辣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即使是喬治·桑,也難望其項背。通過這些日志以及其他旁證,彼得·蓋伊發現,梅貝爾的丈夫大衛·托德也有外遇,同時知悉妻子的一切。他與奧斯汀·狄金森也是好友,不僅沒有阻止妻子與他的戀情,也是大大鼓勵,不僅與好友談論共同的愛人,甚至陪他們出游。
很明顯的,托德夫婦與柯萊特夫婦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雖然有著相同的“欲望和焦慮的集合”,但兩者之間差異是明顯的、巨大的。在私人日志中寫得再火辣,生活于濃重美國清教主義氛圍中的梅貝爾在公共場合是完全不能談論戀事的,雖然她的鄰人統統知道,背地里也不知說了多少閑話,但見了面還是客客氣氣,當完全沒這一回事。這就相當于,H B O雖然拍了像《欲望都市》這樣的電視劇,還拍了其他動不動就出現裸女的電視劇、電視電影,好萊塢大片雖然不斷歌頌愛情,但美國依舊是個右翼國家。瑪麗蓮·亞隆說,二十世紀美國女同性戀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只有在巴黎,才能建立她的“一夫一妻制”美式家庭。而在法國人眼中,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那點事兒,根本不算事兒。當然,像薩科齊、奧朗德這些法國“風流總統”在美國,也是完全沒有上臺的可能性。
瑪麗蓮·亞隆慨嘆,如今,人們是越來越不懂浪漫,也不需要浪漫了。不必她來說,我們一般人也都能體感到“衡量配偶物質資產與社會資產,已內化到愛情心理與欲望的潛意識結構里了”(社會學家伊娃·伊露茲語,轉引自勞拉·吉普妮斯《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一書,李根芳譯,同心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而且,法式情愛的獨特性,是無法移植到其他地方的。就算真的移植到……中國,比如說,恐怕人們也是要起而大力撻伐之,斥之為不道德。
這個世界已經注定了,有一些人享受法式浪漫,而另一些人只能欽慕法式浪漫。但是,我們可以揣想之、親炙之,弄懂它的原理,發現它的創造性。或許,這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