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保護”從2013年6月百名女記者發起,至今已是第三年。其間,有多個志愿者提出過疑問,也有尋求合作的機構表達過疑惑:“女童保護”為什么這么麻煩?為什么不能給我們教案就直接上課?為什么講師試講考核那么嚴?為什么課后還要反饋情況?
今天,就是想和大家聊聊,“女童保護”為什么要這么“麻煩”?
一切為了孩子
事實上,“女童保護”的兒童防性侵教案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都是長期公開的,從2014年全國兩會起,“女童保護”在中國網、人民網、網易等多個媒體平臺公布過教案。
教案公開,主要是為了將更多常識傳遞給社會大眾,普及防性侵常識。但這不代表看兩遍教案,就能把課講好。
還有人會問:我是律師,我是記者,我是主持人,我是心理咨詢師,我是大學教授,我是某個方面的專家,我本來就是媽媽……難道還擔心我講不好嗎?
我們特別欣喜,特別感恩,這么多領域的志愿者都愿意加入進來,這是孩子們的福音。但是確實有必要給大家解釋一下我們的“擔心”。
不是不信任,而是要對孩子負責。
“女童保護”的兒童防性侵教案,從2013年6月發起,到9月第一課試講,經歷了3個月的準備期。從小范圍的試講(試講地區為云南漾濞、貴州習水、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廣東珠海、福建福州、湖北鶴峰),以及各領域專家同步逐一修訂,到第一個版本的教案最終成型,又經歷了3個多月的時間。
也就是說,從擬定初稿,到兒童性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個領域專家逐字逐句修訂,同步一線試講修改,一共花了半年多的時間,進行了40多輪次的修訂。
每一處細小的修訂,都是有原因的。沒有經過培訓試講的講師,很可能漏掉或者錯講其中的小細節。
看起來很簡單的兒童防性侵課程,包含了很多安全常識,涉及兒童性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學、教育學、法學等多個領域。數學教不好,孩子最多是不會算數,但不會危及生命,也不會影響今后的兩性關系,不會影響到家庭生活。
為了對孩子們負責,我們確實很“麻煩”。志愿者報名當講師至少要“過三關”(熟悉教案、培訓、試講考核等流程),才能成為“女童保護”備案的講師。
為了對孩子們負責,我們確實很“麻煩”。我們重視每一堂課,我們不想因為課堂上的某一句話而影響孩子們,以至于給他們今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心理、生理方面留下陰影或隱患。
有善心還需做善事
做公益之人,一般都會被認為是善良之人。但是,做公益或者慈善,光有善心一定是不夠的,行善的方式和方法,操作執行是否專業,都非常關鍵。
“女童保護”也是在不斷摸索和滾爬中越發體會到“不怕麻煩”的重要性。
2013年9月,“女童保護”在云南漾濞試講第一課。課堂上有一個女孩子忽然哭了。當時我手足無措,擔心她是受到過侵害。下課后,把孩子拉到一邊詢問。她說:老師,你們一直在說,如果有人試圖觸碰隱私部位,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如果有人約我出去玩,要告訴爸爸媽媽,可是我爸爸媽媽出去打工,幾年不在家了,我該告訴誰呢?
當時,我真是眼淚都出來了,一方面是受到這個孩子的情感觸動,另一方面是自責于講課時不應該只提到“爸爸媽媽”。當天晚上,我們就把教案里的“爸爸媽媽”改成“家長或者你信賴的其他大人”。
在教案試講過程中,出現過很多細節問題,所以才有40多次不斷的修改完善。這些經驗總結,以及根據不同課堂情況的應變技巧,也會進行一些匯總,寫入“教師培訓單元”。
我們遇到過的細節問題,在講師試講環節中多次重現。
例1:遭遇性侵害要分兩種場景,人多和人少的時候。
有的志愿者沒有仔細看教案就來試講了,講到如果遭遇性侵該怎么辦時,她按照自我理解,講的是要大喊大叫,奮力反抗。
所有場景遇到性侵都是大喊大叫,管用嗎?當然不是,當周圍人少,只有受害人和施暴方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或周圍無人的山野時,大喊大叫和盲目反抗可能會刺激施暴方。如果受害人不冷靜,很可能激怒施暴方,也許會從性侵發展到殺人滅口。如果講師對這些細節吃不透,也許會有孩子因此受傷或丟命。
例2:性侵者不宜具體化,被性侵兒童并非只有女童。
一提到性侵,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壞叔叔”。不少講師在試講時往往把施暴者具體化,教孩子們要提防“壞叔叔”。
其實,現在性侵兒童者不僅僅有叔叔,也有爺爺奶奶和阿姨、哥哥等。不僅僅存在異性性侵,也存在同性性侵。只讓孩子們認為叔叔才是壞人,可能埋下隱患。
諸如此類的細節,參與過培訓試講的講師,應該體會較深。警察、法官、檢察官群體的講師,因為工作關系,比較容易講案例,在聽完我們的講解之后,也非常認同。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決心:為了孩子,一定要講師通過試講才能去講課。與地方政府部門的合作,則要求合作部門對教學質量進行把關。
做善事不要怕“麻煩”
做善事不要怕“麻煩”,有時欲速則不達。
“女童保護”目前所做的,是中國的教育體系里長期缺失的一環,“防性侵教育”。既然要做,一定要負責任地做。我們不希望某一天,有個人站出來,指責“女童保護”,理由是我們的講座誤導了他們,給他們帶來了心理陰影。
與一下子能覆蓋無數人,能夠快速擴張獲得一個很高的“數字政績”相比,我們選擇更穩健、更踏實地實施課程,至于大范圍甚至全國性推廣,只要我們做好了范本,終究會推動教育等部門去復制。
“女童保護”的一名志愿者講師曾經寫下這么一段話:我一直相信,做公益,不是單純憑著一腔子助人為樂的熱情和兼濟天下的熱忱就可以做好。慈悲之心加上專業的公益知識,才能真正地幫到受助人,從而避免志愿者滿足了自己做善事的虛榮心而受助者卻受益不大、甚至受害的尷尬情況發生。
“女童保護”也堅守一個信念:做公益,一定要經得起長久的考驗,因為你是否真的從孩子的視角去考慮問題,是否真的在努力專業地做公益,終究會有人看到,結果也終會顯現。
“女童保護”為了孩子們,不怕“麻煩”,2016,“女童保護”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