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慈善也可以創造GDP
公益慈善本身可以創造GDP,帶來就業。在美國和歐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人甚至占到就業人口的10%左右,志愿服務可以產生出大量的社會服務,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而對于慈善業來說,不僅有巨大的資金體量,還需要日益專業化的服務。在現實中,有人要捐贈上百億資產,有人要捐贈股權,有人要捐贈建筑物,有太多復雜的情形需要解決,而慈善事業本身,也并不是把錢捐出去,或者發給窮人就行,需要專業的慈善人才來解決。
(來源:經濟觀察報)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副院長朱紅文:對網紅文化不能粗暴棒殺
在網絡時代,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符號化社會,為制造網絡紅人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網絡的碎片化和表面化,更催生了網絡泡沫化的文化現象。所以相較于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似乎越來越成為一個有引導力的文化類型,但是我認為大眾文化本身不能淹沒或者否定精英文化?,F在類似網絡紅人這樣的文化現象,不能簡單地否認它,某種環境里,它是以主流文化的面貌出現的。你既有告訴年輕人如何成長的責任,也要有不能粗暴棒殺的意識。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把握慈善立法契機 推動民間公益
這是中國社會動力機制出現善變的標志。我們希望借慈善法立法的契機推動正在萌芽中的中國社會新動力機制迅速增長,與體制內的動力機制形成正向聯動格局,共同推進慈善法正式出臺后的中國慈善公益,實現大家所期望的重大突破。
(來源:中國慈善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生二胎首先是個教育問題
生二胎,首先是教育問題,其次才是生養問題。不解決好教育問題,很有可能發生悲劇。武漢的這個案例就是一個不幸的事實。如果這個13歲女孩的父母之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能遵循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共情”,二是“劃界”,我想事情恐怕不會那么糟糕。父母依從這兩個原則,積極地面對與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可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果。
(來源:解放日報)
國際政治與美國研究專家資中筠:公益的目的不是養懶漢
美國現代公益基金會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也正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它已經脫離前工業化社會的單純濟貧的觀念,而著重于解決造成貧困的根源,其前提是不改變現有的市場自由競爭的體制。公益的目的是幫助弱勢群體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是養懶漢。所以絕不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對立面,而是其修正和補充,使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更加公平。
(來源:新京報)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社會組織助力扶貧開發
在全國各地的所謂“老少邊窮”地區,許多國內的公益組織正在不懈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項目和活動。像被人們熟知的“希望工程”、“愛心包裹”、“母親水窖”等等,都是由公益組織發起和組織,并得到全社會乃至國際關注與大力支持的扶貧開發項目。通過觀察項目開展情況可以發現,我國公益組織開展的有關扶貧開發的活動或項目,主要囊括了9個方面:生存扶貧、技術扶貧、教育扶貧、幸福工程、人口扶貧、合作扶貧、文化扶貧、實物扶貧以及環境扶貧。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