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老基會)旗下的浩天健康醫療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在珠海舉行醫養健康聯誼會,旨在加大支持珠海和華南地區醫養服務的力度,提高對老年人的醫療服務,并啟動醫養扶助計劃。
“醫養”模式旨在解決養老所面臨的“養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養老”等諸多尷尬。記者從珠海市衛計局了解到,珠海其實也開展“醫養”模式試點工作,目前運作情況良好。
老年醫療資源不足
據介紹,珠海現有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24家,實際床位3335張,這也意味著每千名戶籍老人擁有的實際床位數僅為27.2張。不僅如此,珠海老年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全市沒有一家老年醫院,只在幾所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門診或老年特色門診。
據農工黨珠海市委會介紹,珠海目前老年患者人均住院費用遠遠超過非老年患者人均住院費用,但醫保及新農合政策主要是按病種制定報銷制度,并未針對老年人這一年齡段的特殊群體制定報銷比例。
同時,由于醫保住院報銷政策要求配套隊伍及設施條件甚高,導致絕大多數養老機構難以承擔相應成本而無法提供老人住院醫保待遇,再加上老人長期醫療照護成本費用較大,致使老人及其家庭難以承受。
專業醫護人員缺乏
除了上述情況外,專業醫護人員缺乏也制約了珠海養老產業的發展。據農工黨珠海市委會稱,珠海婦聯家政服務公司以及其它保姆服務中心等調查顯示,在所有家政服務項目中,老年人護理特別是失能老人護理工作很少人愿意做,其流失率達到50%以上,甚至有些機構達到60%-70%。即便是從事老年人護理的人員,也絕大多數屬于文化層次以及專業知識較低的人員,能提供的也只是打掃、做飯等基本家政服務,難以勝任養老的真正需求。
記者獲悉,雖然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有開設養老等相應的課程,但采用的教材偏重于理論且無統一標準,任職養老服務專業的教師也大多缺乏職業教育所必需的行業工作經歷和素質。
目前,珠海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以自我保障和家庭保障為基礎的傳統養老模式。而珠海現在的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非常低,很多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義工,不僅服務能力亟待提高,而且由于服務設施配備不全,功能尚不完善,使得能受惠的老年人群數量極其有限。
發展具有珠海特色的“醫養”模式
去年11月,國家向有關部門轉發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農工黨珠海市委會認為,珠海應借助這一契機,發展具有珠海特色的“醫養”模式推動養老產業發展。
其表示,“醫養”結合的模式包括了“整合照料”、“聯合運行”、“支撐輻射”等多個模式。比如“整合照料”模式,即由單一機構提供醫養結合服務,既有配建醫療機構或衛生室的養老機構,也有具備養老功能、開展老年護理的醫療機構。
而“聯合運行”模式則是指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雙向轉診機制,由綜合性醫院提供醫療服務,養老機構提供康復期或穩定期的護理服務。“支撐輻射”模式則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與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作,為居家社區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
農工黨珠海市委會相關人士表示,珠海養老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養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養老”。“現有養老機構難以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而我們珠海很多民營醫療機構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吃不飽’,不僅處于虧損狀態,醫護人員工資待遇也低。”該人士表示,珠海可以基于上述矛盾將兩者結合,開展相應的養老“醫養”模式。
其建議稱,珠海應盡快制定引導民營醫院、基層醫療機構,甚至是公立醫院進入養老服務業的政策和措施,同時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并在一些養老機構設立醫保定點。
去年4月,中國老基會浩天健康醫療專委會設立華南頤養專區,覆蓋廣東、廣西和海南,基地則設在珠海。中國老基會浩天健康醫療專委會副主任陳泳樺透露,今年,他們將協助申報國家醫療設備扶助,解決醫療機構因為資金問題而無法更換或新購必需的醫療設備的問題。同時,將推動建設大型的醫療養老基地,實行家庭性養老、家族性養老等。
試點醫療機構入住率近半
養老的“醫養”模式,珠海是否也會開展呢?昨日,記者從市衛計局了解到,其實“醫養”模式的養老方式已經在珠海開展試點,一家為公立醫院,另一家則為民營醫療機構。
據市衛計局介紹,上述開展試點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市第五人民醫院以及慈安護老中心。從目前的情況看,兩家醫療機構在養老方面運作較為良好。
據珠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負責人介紹,由于平沙鎮福利院運作情況不太好,再加上無人愿意接管等原因,作為區屬二級綜合醫院的珠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根據政府要求在2014年接管該福利院,由此開始了養老“醫養”模式的試點。
記者獲悉,該院托管該養老院后,其醫護人員采取輪班制進駐養老院,不僅如此,還有專職護士長期進駐其中,專業醫護人員看護再加上對養老院硬軟件方面的提升,從而提升了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和水平。
同時,養老院的老人如果涉及看病等問題,輕癥可直接在養老院就診,同時醫院也可以派專車或者救護車接送老人到醫院就診,并在就診過程當中開設綠色通道方便老人就診。而當老人出現嚴重疾病時,醫院可馬上啟動轉診程序,通過120急救系統直接將老人轉診至上級醫院。這樣一方面解決了“養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養老”的尷尬,同時也大大縮短了養老院老人就診的時間。
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養老院共擁有50個床位,約23名老人入住,其中17名為五保戶以及孤寡等需要政府幫助的老人,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社會上的老人。該負責人表示,目前該養老院對于社會老人這一塊,收費根據其自理能力約在3000-5000元之間不等,而養老院目前也在進一步改造當中,未來床位將能夠達到80-100個。
此外,該負責人還表示,目前相關部門以及醫院也正在研究和探討將醫保引入到養老院,以解決老人在養老院就診也能得到醫保報銷等方面的問題。“不過,將醫保引入養老院,目前在全國還沒有城市開展過,所以這一塊如何解決還需要再研究,同時也要獲得各方面支持才行。”該負責人稱。對此,市衛計局也表示,上述問題今年也將會聯合相關部門進行探討,以期盡快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