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原行長、壹基金理事長馬蔚華接受專訪時表示,當前慈善組織比較弱勢,需要政府與社會支持,同時慈善組織發展迅速,也需要制度的規范。他認為,慈善法的出現,對慈善組織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
信息不透明,公信力就會喪失
馬蔚華對記者表示,慈善法動議了十年,真正啟動是去年開始。“所謂公益慈善的轉型,從過去政府主導變成政府與社會共同主導。公益慈善是從民間少數人的施舍行為,變成人人公益的社會行為。公益慈善本身由過去的自發行為,變成了企業化的經營。”馬蔚華對南都記者表示,目前慈善事業正處于轉型過程中,公眾對慈善特別關注,尤其關心善款的使用和披露等。
馬蔚華稱,中國銀行業發展多年,有很多制度法規約束,社會大眾對銀行比較了解,所以誤解不是很多。但中國公益業務發展時間短,社會對公益的認識差異較大,甚至有不少誤解,主要原因是法律不健全、信息披露不清晰以及行為不規范等。
與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相似,馬蔚華稱,壹基金每年也有內審外審以及信息披露,信息是比較透明的。
馬蔚華表示,慈善法草案一個亮點就是確定了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直接關系到慈善行為的公信力。比如捐款怎么用,捐款人都很關注。善款用不好,信息不透明,公信力就會喪失。”馬蔚華認為,慈善法草案規范了慈善組織應該如何進行信息公開,也規定了民政部門建立慈善信息平臺、發布信息的責任,還規定了政府指定信息披露平臺,要求慈善組織運用這個平臺進行信息披露,這對慈善公信力的提升非常有意義,促進慈善的健康發展。
以壹基金為例,馬蔚華稱,在2014年蘆山地震災害重建第一年,壹基金沒有達到年公益支出不低于上年總收入70%的要求,遭受外界非議。實際上民政部對災后重建有補充規定,即捐款使用要與建設周期同步,但這一規定外界鮮有人知道。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對資金運用的誤解,這也是很難避免的事。
馬蔚華表示,壹基金的2014年年報已披露,2015年年報將在2016年3月左右公布。
公益組織薪酬待遇普遍較低
根據《慈善法(草案)》,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70%;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
慈善法對成本的要求,延續了此前的法律制度。據2014年6月頒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馬蔚華曾經提出建議,希望盡快放寬乃至取消10%的限制。在他看來,已規定年度公益支出不低于“70%”,再重復限制沒什么必要。他認為,這樣的限制,會給公益組織的運營帶來困難和障礙,應該給予公益組織一定的余地和空間,有助于公益組織處理好管理費用與執行效果的關系。
據了解,2015年壹基金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合計為1295萬元,占當年度總支出的比例為6.45%。
馬蔚華稱,壹基金費用控制狀況較好,但也屬特殊情況。這種低成本情況除了加強管理,把成本控制至較低水平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救災建設的周期性,一些救災資金尚未使用,從而分母加大所導致的,很難長期將成本控制得如此低。馬蔚華稱,這是個特例,目前壹基金較低的成本水平并不代表整個行業的實際情況。
事實上,許多中國公益組織的人員工資非常低。以壹基金為例。有不少國內外名校的學生,懷有公益理想和熱情投身壹基金的公益事業。不過,他們工資很低,卻要面對較高的房價、物價等現實情況。從長遠看,較低工資很難留住人才。“因為10%的限制,還有工資總額不超過當地平均工資2倍的要求,嚴重制約了公益機構的薪酬水平。”他表示,現在生活成本高,但公益組織薪酬待遇普遍較低。
引進商業模式是新趨勢
在招商銀行工作了15年,卸任后又為慈善公益工作了3年,馬蔚華對商業公司與慈善組織的運作都相當熟悉。他近期多次提議,應該把商業模式引進慈善組織。
事實上,馬蔚華認為,西方公益事業發展的趨勢,是用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公益機構的管理,這是因為商業企業與公益組織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比如都是籌集資金、運用資金,都是希望成本最小、使用效率最大,都是需要規范、信息透明。不過,兩者之間亦有差異,商業機構是商業利益最大化,公益組織是社會效益最大化。
“將商業模式引進公益組織,同時也把公益的理念引入到商業機構,這是當今國際公益發展的新趨勢。”馬蔚華對南都記者表示,國際公益興起來的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慈善信托、社會企業等,就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馬蔚華表示,基金會的資金通過商業模式進行增值,收益會比簡單的銀行存款高。不僅可以擴大慈善資金的使用規模,還可以提高慈善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從而能夠吸引、留住優秀人才。
不過,他也認為,用商業方式運用慈善資金,也需要捐贈者的認同,還需要在風險管控情況下進行試驗。
此外,馬蔚華還呼吁,股權捐贈、房地產捐贈及大額捐贈以及政府購買慈善組織服務的所得等,這些也應享受稅收優惠待遇。據他透露,民政、財政以及稅務等部門正在協商有關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