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下殘疾人群體
記者:你今年的提案是關于精神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提案的初衷是什么?
王新憲:從現實情況看,可以說殘疾類別里,精神殘疾人的困難程度是最大的,精神殘疾人的親屬是非常痛苦的。精神康復者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活干,社會上其他患者一出事,就連累他們也丟了工作。精神病患者的親屬告訴我,患者往往是在康復之后因歧視才感到真正的痛苦。在有些農村貧困地方,“關鎖”精神病人的現象還存在,精神病人的處境可想而知。因此,必須為他們發聲。
社會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愛還有很大差距。比如去年,有新聞報道中直接用“武瘋子”這一詞做標題。我告訴當地有關部門,用“武瘋子”來形容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就有歧視侮辱的意味。這是一種誤導。人精神狀態正常的時候去侵害別人,是要擔法律責任的。(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是完全或部分失去責任能力之后的行為。

記者: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對精神殘疾人社會認識還存在缺憾?
王新憲:是這個原因。現在,社會上人們往往把感冒發燒當常見病,沒把精神疾病當成病,這就是社會認識的缺失。《精神衛生法》已經出臺了,但怎么向社會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常見街道社區的宣傳欄上對常見病、老年病宣傳不少,比如防止高血壓、糖尿病等。與此相對,怎么防止精神類疾病,如何注意家庭成員的精神異常,如何早發現早介入早治療,很少看到這方面的介紹。種種原因,不少人根深蒂固地把精神殘疾人當成社會的另類來看待,客觀上加大了精神殘疾人康復回歸社會的難度。
記者:除了社會認知不足外,精神殘疾人康復工作難度大還體現在什么方面?
王新憲:這兩年做了些調研,一個明顯的感受是,許多地方在這方面經費保障不足、醫療康復設施缺乏、專業隊伍人員不足。
總體來說,國家這些年越來越重視,保障得越來越到位,但由于人多面廣,現在保障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比如精神殘疾人的服藥。大家知道,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康復在公共衛生的負擔是排在前面的。如果患者選擇服用二代藥的話,每個月至少要300-500元,這對不少貧困患者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同時,用于精神殘疾人康復的基礎設施還比較少。
另外,還必須看到,為這部分特殊群體服務的隊伍也不足,我們國家的精神殘疾人有800多萬,全國才兩萬多個專業醫生,與兒科醫生問題一樣堪憂。
記者:這部分人大多數還是貧困群體,要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該怎么做?
王新憲:貧困地區老鄉有句話,說“有吃的沒花的,最怕攤上個殘疾的”。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講,往往吃飽穿暖沒問題,但最怕家里有個殘疾人,這是困難家庭長期被困擾的原因,這不光影響當代人,還影響子女的教育成長,導致家庭的窮根移到了第二代身上。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能落下殘疾人群體。我認為,對殘疾人的幫扶,要和我們國家提出的“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戰略舉措結合起來,把他們納入到醫療保障兜底的那一批人群中。
仍有40%有就業愿望的殘疾人未能就業
記者:說到殘疾人就業,目前國內殘疾人就業整體狀況如何?
王新憲:這些年來,各級政府為幫助殘疾人就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據統計,仍然有40%以上有就業愿望的殘疾人還沒能就業,已經就業的也并不穩定。在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如果企業裁員,很多情況下殘疾人首當其沖。我也一直呼吁,在企業困難時,要優先保障殘疾職工的基本生活,要盡量把他們留下來。
記者:一直以來精神殘疾人就業都存在困難?
王新憲:殘疾人就業困難是客觀事實,特別是中重度殘疾人,包括精神殘疾人和重度智障殘疾人等。這部分人比較穩定、流動性小,在適當的條件下,安排他們做一些服務性的工作,哪怕做簡易的家庭保潔都可以,就業渠道還有拓展的空間。
記者: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政策實施了很多年,情況怎么樣?
王新憲:這是殘疾人就業的主渠道,還是要多呼吁多重視。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比其他地方做得更好。比如公務員招收,每年要留出一部分崗位給殘疾人,只要考試合格的,就要安排。現實的情況是,很多是人合格了,用人單位還是不愿意安排。還有的企事業單位,寧愿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不愿意雇用殘疾人就業,這就是一種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
記者:殘疾人就業培訓是不是也很重要?
王新憲:是的,加強殘疾人就業培訓很重要。勞動力市場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企業的本質是生產者不是慈善家。根據我們的統計數字,近些年國家在就業培訓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殘疾人接受培訓的人數沒有相應提高,和國家加大投入的部分不成比例。我覺得這里還是有各種障礙,國家職業培訓的“利好”有待更多地惠及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
記者:這種情況如何解決?
王新憲:對于殘疾人就業培訓,要適銷對路,安排適合殘疾人的科目類型。另外,培訓機構要具備無障礙設施,方便殘疾人就業和培訓。有些公共場所只有臺階,一些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上不去,接受培訓或者就業的機會就沒了。要積極行動消除這些障礙,所有的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和公共場所,都應該按照國家無障礙標準來建設或改造,這對健全人也提供了方便。
記者:是不是針對殘疾人的就業培訓也可以進行一些創新?
王新憲:確實是這樣。我了解到,現在有地方就開始通過網絡對殘疾人進行培訓,或者幫助他們在網上進行創業。有些殘疾人開電商網店做得很好,但起步的時候還是很艱難,也需要社會支持。比如殘疾人在家里上網接受培訓,需要電腦但沒錢買,可以動員機關團體把淘汰換下的電腦給他們用,利用一些閑置的資源來幫助殘疾人,也是舉手之勞。
要培訓專業養老隊伍
記者: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問題日益突出,殘疾老年人這方面更難吧?
王新憲:這要從兩個層面看。一方面,隨著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相應地殘疾風險就越高。一般人到了70歲以上,老年性癡呆、耳聾、白內障、中風等疾病發生風險變高,一旦得病,康復難度大,也加大了養老的負擔。另一方面,發展專業的殘疾老人托養服務機構,或者殘疾人居家養老服務是當務之急,要培訓相應的社區服務隊伍、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專業技術隊伍等不同性質的服務人員。
記者:為什么需要這些不同的隊伍?
王新憲:不同隊伍服務側重點不同。社區和社會服務隊伍主要提供經常性、照顧性服務,比如在家里幫助殘疾老人吃藥、做飯、換煤氣、洗衣等家政服務。很多殘疾老人走得早,就是遇到了二次損傷,如摔倒等。還有,殘疾老人除一般老人的常見病之外,還有因殘疾給他帶來的其他病痛,這些需要專業工作者來護理。因此,解決殘疾老年人養老難問題,除了對一般老人的社會福利保障措施之外,還要針對殘疾老年人的特殊性,這很重要。
關心殘疾人背后的故事
記者:如何消除有些宣傳報道、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對殘疾人有歧視和偏見的現象?
王新憲: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不經意中,對精神病人或殘疾人的言語、動作進行模仿,這反映了主持人缺少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文明教養。過去的電視新聞節目中,缺少手語翻譯,現在很多電視臺都增加了這一項,實現了信息無障礙,幫助殘疾人與社會其他成員一起,共同享有精神文化的成果。我希望對精神殘疾人的新聞報道要嚴謹,不要把精神殘疾人妖魔化,要更多地關心殘疾人背后的故事,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同在藍天下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