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主辦的2016(第四屆)全國高校公益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現場發布了《2015年度大學生公益現狀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大學生公益熱情高漲,并對中國公益充滿信心。但與此同時,志愿服務類型理想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學生公益活動組織者中,公益機構、企業等校外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本次調查涉及中國大陸所有省份的大學在讀學生。范圍涵蓋大學一年級至研究生,最終收集有效問卷7381份,參與調查的男女生比例為4:6。
大學生公益熱情高漲
《報告》顯示,大學生公益熱情高漲。2015年度,九成以上大學生參與過捐款、捐物、獻血、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參與度最高的公益類型。高達78%的受調查大學生表示參與了志愿者服務。數據反映出大學生對志愿活動有著較高的積極性。2015年度,44%的受調查大學生實際參與了捐款, 參與捐款大學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額為149元 , 受調查大學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額為66元。
大學生對中國公益充滿信心。58%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公益處于上升期。35%大學生明確表示有意愿畢業后從事公益工作。
理想與現實存在差距
志愿服務類型理想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調查顯示35%的學生最希望參與的志愿服務類型是支教志愿者,而在現實中參加的志愿服務中,參與支教志愿者的比例僅有16%;慰問弱勢群體在志愿服務類型理想中排第五位,占27%,但卻是大學生現實當中參與志愿服務最多的一項,占38%。
在大學生公益活動組織者中公益機構、企業等校外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大學生通過公益機構、政府、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占比分別為18%、3%、1%。
論壇助推大學生公益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會長江紹高表示,作為公益未來項目品牌活動,全國高校公益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論壇邀請業界專家和愛心企業的代表,通過觀點和思想的碰撞、討論,形成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成果豐碩的理論成果,開拓高校公益社團學生參與公益的思維,促進青年大學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現代公益理念,促成更多的企業可持續地助力高校公益,從而推動中國公益未來的發展。
“公益未來”項目作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倡導型公益項目,希望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支持高校公益社團發展,帶動大學生參與公益,并通過校園社團公益活動的開展,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有愛心、有能力的棟梁之才。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表示,中國扶貧基金會一直致力于支持大學生公益發展,2002年啟動新長城大學生自強項目,目前已在高校指導成立104所新長城自強社。2012年啟動公益未來項目,通過該平臺支持高校公益社團發展,從而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目前平臺入駐社團已超過600個。
78%的大學生參與了志愿服務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度,大學生參與最多公益活動為志愿者服務。高達78%的受調查大學生表示參與了志愿者服務。數據反映出大學生對志愿活動有著較高的積極性。
77%的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時間小于50小時

調查結果顯示77%的大學生志愿者年度志愿服務時間為50小時以內。仍有23%的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時長大于50小時。數據說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有一定持續性。


結論:高校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愿望與志愿服務現實有著較大差距。
男女生最想參與的志愿服務類型不同

44%的大學生參與了捐款
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度,44%的受調查大學生實際參與了捐款。數據反映出大學生對公益捐款有著較高積極性。
大學生年度捐款平均額度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年級的遞增,大學生的捐款數額也在增長。
男生的年度捐款平均額度更高


從金額區間來看隨著金額的遞增,捐款人數呈明顯的遞減趨勢,說明大學生能負擔的捐款大多在200元以內。
公益活動現場捐贈仍是大學生捐贈的最主要方式
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手機支付方式也在學生群體中成為流行的支付渠道

大學生捐款更傾向于幫助周圍的同學

調查結果顯示56%的大學生捐款幫助對象為疾病和家庭困難的同學,其次有29%的捐款捐給了公益機構。



大學生參與公益整體情況調查結果與發現95%的大學生參與了公益活動
本次調查將公益活動分為捐款、捐物、獻血、志愿服務四個大類。根據統計,2015年度,95%的受調查大學生至少參與了一項公益活動,僅有5%的受調查大學生未參與公益活動。



35%的大學生有意愿到公益機構工作

關于畢業后大學生是否有意愿進入公益機構工作的問題。35%的學生表示有意愿,57%的大學生持猶豫態度,8%的大學生選擇不要。
通過交叉分析年級的改變對公益職業選擇傾向的影響,我們發現隨著年級的遞增,本科學生愿意從事公益事業比例在縮小,但是在進入研究生后,愿意從事公益事業的學生比例明顯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