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們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由于教師沒有很好地關注初中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情緒特征,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層次性,致使學生長期地被動參與教學活動。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出現厭學的傾向,使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得不到實施,造成課堂效率低、效果差的局面,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對于課堂的評價,從老師的教逐漸轉向學生的學。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師教得認不認真、教學內容有沒有完成。關鍵在于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如何。如果學生學得糟糕,教師教得賣力、再辛苦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一、打好基礎
現行英語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多,音標、字母、單詞、短語、日常口語、基礎語法等,就是英語教學的基礎。若把英語比作大樓,那么這些就如同蓋這座大樓的磚瓦,基礎越夯實,大樓才會越高。許多學生在初一成績還比較好,上了初二成績下滑嚴重,初三就更不想學了,其原因就是初一課程簡單、單詞量少,大部分學生還能掌握,初二內容變難,單詞量也大了,許多自控力差的學生就掉隊了,初三就更看不懂了,因此基礎是關鍵。
二、抓好語法教學
語法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是語言得以成為語言的根本條件之一。我們的母語漢語由于動詞的形態不豐富,更多地依賴詞序、輔助詞、結構關系來實現語法意義,與英語有本質上的差別。對于學習者來說,一定的語法知識有助于更正確和更標準地使用語言。而對于外語學習來說,語法學習則是掌握一門語言的捷徑。
近些年英語教學方法不斷翻新,英語課成了“四不象”。筆者所在學校實施教學改革要求實施統一的“先學后教”的課堂模式,學習語言不同于歷史、語文等科目,學生能夠自學,對于完全沒有英語基礎的農村學生來說,沒有老師的指導,如何能夠“先學”?一部分教師,尤其是講縣級公開課的教師,在作課時,一句話不講,全憑學生自學自講,學生能夠獨自正確朗讀單詞,能夠無誤的分析句子,講解語法,這樣的課程看似完美,但這除了是在作秀,還能是什么呢?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講語法和語法講得較少的做法是很危險的。英語對于學生們來說,有許多陌生的地方,如單詞難記,句子結構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學中,要騰出時間補上語法教學這一課。語法教學,也不能脫離語境——如能將語法知識融入語言材料中,通過閱讀材料分析重點內容、強化難點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內容。選取的材料應有趣: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小文章、詩詞、對話等,都可以用。也可選取英美小說簡易本中的東西,讓學生讀。網絡上、報紙上許多與學生所學知識有關的材料也可以拿來用。
三、必須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思路。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于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英語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四、注意文化教學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我國的學生會在小學學習唐詩,初中學習文言文,意在讓孩子早期接觸我國傳統文化。
“講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誘導。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教學是一門科學,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研究,會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突破口的。“在英語教學中,應當還孩子們說的權利。讓民主像一座橋一樣搭在師生的心靈至上。做老師的人,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做他們的好朋友。”讓你的英語課堂成為孩子們心靈所向往的最快樂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