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初中語文新課標的應用,文言文的份量有所加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運用理解能力就更應調動、培養。針對中學語文的教學實際情況,對這遠離我們語言環境的文言文,如果老師還是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結果是教者吃力,學者被動,學習效果差。為此,在課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能處于動腦、動手、動口的學習狀態,激發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文言文學習是初中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內容,由于是門語言課,知識點多,信息繁復密集,學起來不像文學作品那樣易于接受、饒有興味,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起來也要下一番功夫。然而,它又很“必須”,是基礎,是工具,也是一種“資源”。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成效呢?以下針對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談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一、導讀點撥,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都是采取“教讀——解詞——串講——翻譯”的注入式教學,老師有時也成了講課“機器”而滿堂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產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而要改變這種“講讀”的方法,就應引導學生預習,讓學生自己先初步探索、與同學合作討論,能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和能力,但老師應給予提示、點撥。自讀前或給學生交代學習本文的目的要求;或簡介文章背景及作者的情況;或讓其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讓他們多讀、試譯,初步領會課文思想內容。這樣在課堂教學上,就能廢除以教師多講解而取代學生獨立思考的“講讀”模式,建立在老師的導讀下以學生自讀及學生提問存在的問題為主的“議讀”機制。這是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的文言文教學模式。
二、以讀促悟,重視語感
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側重點應在于朗讀背誦、詞語積累、疏通文段。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非常好的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但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學生較易上口,讀之有味。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就能幫助學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語言規律,體味文言特有的語言美,從而激發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充分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自主學習課文,從初讀感知課文內容,到最后讀出意境,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解讀課文,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誦讀的方法多種多樣:跟著錄音讀、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師生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多人交替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自選讀、搖頭晃腦地讀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出情、讀出趣、讀出理、讀出思,在讀中領悟文言文。
三、互動、滲透,引起共鳴
教學中,如果教師還是那種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結果會是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被動,課堂氣氛沉郁,學習效果差。要怎樣讓學生處于動腦、動手、動口的最佳狀態呢?那就“互動”吧。讓學生先疏通文意,老師再簡析。學生“動”:①試讀。試讀中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結合注釋、工具書解決;②試譯。學生結合注釋或工具書獨立試譯課文,不懂詞句標出;③請教。學生不懂的可以向周邊同學請教、討論,再將不懂的歸納出來,師生一起在全班面前釋疑;④“借刀殺人”。為調動情緒,可以運用“借刀殺人”法,那是讓學生自己發掘文章中的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問,老師把這些問題轉移,點名讓學生回答,借學生的“刀”“殺”學生的問題,老師“靜觀其變”然后小結。這樣的教學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學生思維,還給學生學習的自主權。老師既能起到導的作用,又不會淪為“講課機器”。
老師“動”:①讓學生重點感知文章寫什么?②抓關鍵整體領悟文章為什么而寫?③整體鑒賞,細對比,品詞句,讓學生領會作者的寫法,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教學的目的。
從教學的互動中,教師應從整體學習著手,互相滲透,變教學為遞進的教書育人。語文教學的滲透主要是德育的滲透,從這幾年的教學中有所感觸,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不喜歡文言文,也感受不到經典文言的美,可能是因為文言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已遠離,而現在學生面臨的是個動感十足的世界,如影視、網絡等,所以從心理上并不那么認同文言,這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是個悲哀,但這也是一個事實。因對文言文不感興趣,走向社會也不會妨礙正常的交流,所以學生興趣就不高。為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就要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可以通過文言文教學,使學生對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自然就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有如,教學《論語》、《孟子》可以從名句、人物思想體現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來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素養。
再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杰出人物和勞動人民的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堅決維護國家尊嚴的光榮傳統的認識,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志。又如《曹劌論戰》刻畫一個關心國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的形象,教育時滲透,培養學生的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集體的熱情;《岳陽樓記》所表達的曠達胸襟、憂國憂民的思想。這些杰出人物所表現的思想和氣概,我們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教學的滲透,引申、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想意識。
文言文的教學不只是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也要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習文中人物的優秀品德,如陳涉少時的宏偉抱負,司馬遷尊重客觀現實的寫作態度,范仲淹的心系國家的思想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