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同志在“全國識字交流大會上”談到,真正意義的教育是從識字開始的。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只有學生有一定的識字量,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同時又在閱讀與生活中識字,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低年紀的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理性不足。學習上,他們的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有了趣味性,才能不斷吸引兒童的無意注意,激發兒童的認知欲望,因而要培養學生對漢字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體會到識字的成功與樂趣,真正喜歡識字。
一、開展活動,在情境中識字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性差,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機械跟讀、仿寫,學生很快就會覺得興味索然。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情境,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可采用“分步走”創設情境。
(一)初讀課文時——送生字寶寶回家
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對照生字表,把文中的生字找出來,圈上圓圈,把生字寶寶讀通讀順,再去認讀課文,這樣的方法好記好操作,學生樂意完成。同時一個“送寶寶回家”詞匯更能激發學生內心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二)仔細讀課文時——看生字寶寶干活
學生讀通讀順課文之后,讓學生“看看生字寶寶干活”問題新奇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此時,好奇心就會轉化為一種巨大的內驅力,使學生勇敢地走入文中,自覺地用各種方法挖掘生字的含義。
(三)讀完課文之后——帶生字寶寶出門
在學完課文,讓學生告別“家”,別忘了帶上生字寶寶,這符合兒童心理和認知規律,并讓學生說說: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識記生字字形。這樣,在情境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情感,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識字。
二、引導觀察,在發現中識字
學生的識字過程應是積極主動地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過程。在識字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細心對比,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如一年級的語文園地的題目:讀讀比比“人-大、日-目、二-土”,此時教師應讓學生仔細觀察,主動說說它們的區別。學生通過細心觀察、對比,發現“加一筆、減一筆”的認字規律。在這基礎上,我逐步引導學生在以后學習生字過程中,我們可用這樣“加一加、減一減、改一改”的識字方法。這樣,學生在對比觀察中發現了學習方法,體會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在學習“告”時,學生就編謎語“一口吃掉牛尾巴”;學習“工”時,有的學生就說“二加一豎變成工”,有的學生就說“土字一豎不冒尖”,只要是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只要能言之有理,我都及時給予肯定鼓勵。這樣,學生在仔細觀察對比中,在學習中,不斷總結出各種有趣的識字方法。
三、互幫互助,在合作中識字
一個班級的學生必然存在個體差異。面對眾多的學生,教師難以一一關注。互幫互助,小組合作學習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如交流不同的識字方法,對于同一個字,不同的學生,甚至是同一個學生也可能會想到幾種識字方法。通過交流,能形成資源共享,能分享彼此的識字方法,互相啟迪、互相借鑒,整合不同的觀點,汲取彼此的智慧,從而達到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如有的學困生學生字時寫錯別字,我就讓小組同學互相檢查、互相指出,并且要糾正錯誤的地方。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識字,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識字能力。
四、聯系生活,在開放中識字
識字并不是獨立的語文教學環節,如果只局限于課堂上的識字,只局限于書本上的識字量,那是遠遠不夠的。生活處處有語文,要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渠道識字,在開放中識字,不斷擴大識字量。
社會文化生活中處處有文字,走在校園,墻上大字標語、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黑板報上的少先隊專刊、各種宣傳欄;走出校門,大街上的各種廣告牌、標語、街道名、商店里各種商品的包裝、說明等;走進家里,各種報紙、雜志、電視上的廣告、字幕等。漢字就在生活中,它無處不在,要鼓勵學生多問問、讀讀、認認、記記。
識字教學不能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讓學生覺得是一種負擔,而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中,在體驗成功與樂趣中,讓一個個方塊漢字,化為一個個有個性、有生命、充滿智慧的東西,進入孩子的世界,走進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