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術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如何在體育課堂的40分鐘里,讓小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學會技能,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及興趣,從而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一、講解示范的重要性
是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技能在大腦里形成一個表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等讓學生來得到相關的信息。但是,有一些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示范中常因動作速度過快而會讓學生目不暇接,而速度減慢,又容易影響體育教學示范動作的節奏性和準確性。此外體育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完成動作能力一定會下降的,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時,就會回避那些難以示范、技術性強的動作,最終的后果也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來彌補教師的這一不足現象,它以其鮮明的圖像,生動的畫面,靈活多變的動畫及音樂效果來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整個技術動作完成的過程,便于接受示范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是教師把整個技術動作完整地向學生示范一遍,讓學生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了解動作的結構、順序、形象,以及要領和方法,從而更好地進行模仿,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教師的示范是最形象生動的,它是體育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直觀教學手段。體育課教學以實踐為主,要求精講多練,因此需采用直觀教學。示范是直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正確技術概念、形成良好運動表象的有效方法。
二、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
興趣和愛好本來就是個性化的東西,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學生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過去由于教學內容的競技化和教學方法的刻板等因素,導致很多學生雖然喜歡體育活動但不愿上體育課,這樣哪談得上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呢?因此,新課程改革要求把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師生要建立合作互動的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盡量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和愛好。在教學內容上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少競技、多趣味性的運動項目。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也要多樣化
小學中、高年級的體育課中,學生一般比較喜歡球類活動,而討厭跑步等項目,但學生也喜歡游戲活動。如果每節課都安排球類內容,學生的身心和機能就得不到全面發展。我在中高年級同學中曾作過調查,發現他們:喜歡球類運動的男生占90%,女生占85%;其中,80%男生喜歡籃球,74%女生喜歡羽毛球;而喜歡跑步的男女生總共才占10%。為什么他們對跑步等其他項目沒興趣呢?其中,很大因素是這些內容枯燥無味。所以,在上體育課時,我把跑步的內容改為游戲的形式進行,把球類作器材,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或者在上課的后半部分給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體育教學中發展學生個性的范疇
所謂個性,是指一個人在生理素質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生活的實踐鍛煉與陶冶,逐步形成的觀念、態度、習慣與行為,等等。它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生理、心理素質和社會行為特征的總和。研究表明,在影響個性發展和形成的諸多因素中,主要是生物遺傳、社會環境和教育因素,其中后天的教育因素對學生的個性形成過程起主導作用。作為教育組成部分之一的體育教學,必然對學生個性發展有較大的作用。
體育教學中僅注重發展身體素質,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只有學生感興趣、喜歡、心理上需要的事物、動機的產生才有可能使個性得到發展。所以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權威壓制學生:我教你什么,你就必須學什么的強制式教學方法。這樣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造成學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體育課,對體育課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他們的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一旦學生能夠發現自我的能力,使其在感受精神的滿足后能找到表現自我的個性“閃光點”,才有可能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宜人的教育環境。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