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體裁之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由于說明文內容比較單調,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導致學生學習的時候興趣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學生的正常學習進度,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對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的認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具體闡述事物的原理或者特征的文體,在初中語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比重。但是,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學生們大都偏愛記述文、散文,討厭學習說明文,很多老師也反應學習說明文太枯燥、乏味。下面分析一下,如何提高說明文的藝術特色,進一步提高初中說明文的教學方法。
一、激趣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愛因斯坦又說:“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學習說明文時,教師要在導入新課時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倘若每次說明文教學一開始便能使學生很輕松地走進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自然會好些。激趣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導入、謎語導入、影音導入等,只要是想得到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的方法都可以運用到其中來。例如,不久前,在教學法布爾的《蟬》時,上課伊始,教師先介紹了蟬的知識,說蟬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詩中常見的寓體,還是治病的良藥;再由科學家研究蟬的目的,講到人類與昆蟲的關系,介紹了仿生學、鳥兒與飛機、鯨與輪船、蜜蜂與建筑、車輪子與螺旋狀……還介紹了作者之所以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這與他長期對各種昆蟲的觀察研究是分不開的。同時,筆者還介紹了觀察的要求和作法,又舉了習作中不善觀察不作思考而鬧出的種種笑話等,接著就引出說明對象——“蟬”。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興致,接下來的課自然就容易上了。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說明文是以說明事物或說明事理為主要內容,其特點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來寫。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通過分析事物的特征來把握說明文思想內容十分重要。但這類文章因為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往往不大喜歡學,課堂教學效率較低。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客觀事物的直觀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當?shù)乩斫獠⒄莆罩R的內在規(guī)律,使學生養(yǎng)成發(fā)散求異思維多角度思維、設疑提問的良好習慣。同時,多媒體還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瞬間或漫長的、簡單或復雜的、宏觀和微觀的事物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的同時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從而解決了長期困擾在中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
如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要想讓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造型優(yōu)美、質地堅固、工藝精巧的特點,就要從分析石拱橋的形狀、結構特征、制作特征入手。而文中介紹的石拱橋時間久遠,不僅學生,甚至不少老師也很少見過。因此,課堂上僅憑教材提供的文字介紹和簡單的圖示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難以理解,課堂效果勢必會不理想。而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效果就會截然不同。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趙州橋、盧溝橋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現(xiàn)代典型石拱橋的音像資料。學生們邊聽著舒緩的、充滿感情的解說,邊觀賞各式各樣的拱橋。由于化復雜的文字為簡單的清晰影像,強化了學生對實物的觀察和感受,使學生突破了時空界限,很容易就了解了中國石拱橋的優(yōu)美形式和結構特征,再經過比較、分析,學生便容易把握文章的內涵:中國石拱橋優(yōu)美、堅固、精巧,是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樣,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掌握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來獲取知識的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三、拓寬思路,課堂內外要結合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須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筆者就采用了生發(fā)和拓寬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意知識的拓展。課外知識的拓展不僅能讓學生增長知識,而且還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筆者教《落日的幻覺》時,拿出了自己平時拍攝朝陽、正午太陽、落日的照片,讓學生邊看邊思考不同時間內的太陽變化,并且給出他們自己討論的結果,同時結合曾經學過的《兩小兒辯日》一文,一起探討為何人們對太陽形狀的觀察會不同,借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入課文的學習找到答案。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再如在學習《奇妙的克隆》一課時,我給學生推薦了一些報紙上好的文章,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討論,學生準備充分,發(fā)言精彩,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說明文教學的天地是廣闊的,大有潛力可挖,只要我們在思想上給以足夠的重視,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注意積累,不斷探索,就會使說明文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